國語粵語,孰優孰劣? - 古德明

一位朋友轉下互聯網上一段文字,垂詢愚見。其文曰:「國語只是五百年前蒙滿胡語雜交的語言,粵語則繼承了傳統中國文化。例如漢朝無名氏詩『行行重行行』、唐朝杜甫詩『路有凍死骨』、南唐李煜詞『問君能有幾多愁』、宋朝蘇軾詩『寧可食無肉』及『人瘦尚可肥』等,其中的『行』、『凍』、『幾多』、『食』、『肥』,都是粵語常用說法,國語就要改為『走』、『冷』、『多少』、『吃』、『胖』。」此論恐欠斟酌。
民初的國語,用語與今日的白話文相似,也與一千年前宋朝開始流行的白話文相似。請看宋朝《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第十一回猴行者說西王母池:「我八百歲時,到此中偷桃喫(吃)了。」他又問一個孩子:「汝年幾多?」再問另一個:「你年多少?」是「多少」與「吃」,早已見於宋人口語。又明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一個姓王的少年思一美人,就沿其住所「牆腳下一帶走去,意思要看他有後門沒有」。是「走」也早見於明朝白話。
而杜甫固然有「路有凍死骨」之語,李白卻有「素手抽針冷」之言;蘇軾固然說「人瘦尚可肥」,《禮記.大學》卻說「心廣體胖」,東漢鄭玄注:「胖,猶大也。」《水滸傳》第六回更有「一個胖和尚,一身橫肉」。《水滸傳》最遲明朝已經成書。
我不是語言學家,對語文流傳沒有研究,只是認為今之國語、粵語,都是我國文化自然演變的結果,不宜強分優劣。當然,「普通話」與「現代漢語」則是中共政治工廠的人工製品,不可與國語、粵語或白話文同日而論。
古德明
電郵 :appledailykoo@gmail.com
上一則
上一則
廁所協會創舉 (高慧然)
下一則
下一則
表個態 (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