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家鋒,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摘要:沙特(Jean-Paul Sartre)是法國二十世紀影響深遠的哲學家之一,是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也折射出當時正遭受動亂折磨的民眾對自由的渴望,他本人則被譽為「世紀的良心」。「自由」作為貫穿於沙特存在哲學的一條主線,是他的哲學最核心概念,也是其整個哲學最具魅力的閃光之所在。沙特以「無神論」為前提,通過揭示出「自在」和「自為」的樣態區分出了物與人的各自存在,從而得出了人是「存在先於本質」這一則哲學的基本原理,並把存在哲學定義為一種人道主義哲學,在面對種種絕望的處境之後,懷著希望走向了未來。這些理論如同一塊巨大的磁石,其無形而深邃的理論磁性深深地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沙特:存在與虛無 - EP75
1. 引言
二十世紀是一個雲譎波詭、動亂不安的年代。理性技術所帶來的物質產品和財富完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充足,但是這樣充足的物質資源卻並沒有帶來快樂的滿足感,理性技術並沒有實現它所代表的工具理性的宏大敘事,也沒有給資本主義社會帶來它所承諾的普遍的自由、民主、平等、幸福。而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資產階級社會的不同矛盾此起彼伏,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勢。
單單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就相繼出現兩次災難性的全球型戰爭,戰爭涉及範圍之廣、破壞之深都是駭人聽聞的。前所未有的動盪使人們處於風雨飄搖之境,對政治傳統的信念喪失信心,產生了質疑、動搖和湮滅之感。在對政治傳統的信念喪失信心的背後,更加嚴重的後果是民眾對倫理與道德失去了判斷標準,生活也因此迷失了方向。
與此同時,人之為人的尊嚴、地位、價值、高貴等問題更加尖銳地呈現出來,人絲毫也未覺察到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孤寂、物化、迷惘、絕望、畏懼等等成了描繪人的最一般存在方式的慣用詞彙。對「人」的解讀一時間佔據了哲學的中心位置。整個存在主義思潮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產生的,沙特的存在主義也不例外。
沙特《嘔吐》
沙特《嘔吐》
按道理說,處在這樣一種荒謬、孤獨、絕望的境遇之中的哲學,或許也會沾染上同樣的色調。但是沙特的存在哲學卻不是悲觀厭世,正如有的人就曾指責他的哲學是「鼓勵人們對人生採取無所作為的絕望態度的哲學,是強調人類處境的陰暗的一面,描繪卑鄙、骯髒、下流的事情,而忽視某些具有魅力和美好並屬於人性光明一面的事情的哲學」。
但事實上,筆者卻發現,沙特的存在主義並非卑鄙不堪,相反,再沒有比它更光明、更積極的理論。沙特畢生最為關注的也正是人的存在與自由,並且最終攜手希望,邁向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