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專訊】學生功課「無間做」,有調查發現,7成受訪學生和近5成受訪家長對做功課作出負評,當中以「厭煩」及「好有壓力」最多。
有就讀深水埗名校的小三生,被要求兩周內完成《西遊記》原裝版的閱書報告,功課量之大令學習綁鞋帶也沒時間,學生最後轉校,全班名次亦由包尾變為首10名內。
羅太育有一女一子,現年11歲的幼子原就讀深水埗區名校,但羅太覺得學校每日的功課量過多、過深,導致幼子幾乎每晚做功課至11時。
羅太舉例,兒子小三時「最離譜」的功課,包括學校要求做《西遊記》原裝版的閱書報告,兩周後交;另一科又要求學生就一個題目用電腦製作簡報(powerpoint)及向同學滙報。
時間增 可學習基本自理能力
羅太認為太多功課長遠對兒子的身心健康有不良影響,前年為兒子轉至普通學校,重讀小三。轉校後功課量減少和變淺,兒子更開心及自信,全班排名由包尾升上頭10名。她又指親子時間增加,兒子才有時間學習綁鞋帶、摺衫及掃地等基本自理能力。
另一名中二女生憶述,高小時最多曾一天有13份功課,平均每日有8份功課。但小學時的功課以抄寫為主,升上中學後,功課便需蒐集資料及分享自己意見等,導致花在做功課的時間增加,「通常星期六是奮鬥的日子,星期日就是最後衝刺」,變相減少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7成學生5成家長 負評功課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於去年8至10月,以問卷訪問了共726名家長和學生。問卷要求學生與家長選出最多3個對做功課的描述,結果逾7成學生有以負面形容詞描述功課,當中以厭煩、無心機做及悶最多。
近5成家長有對做功課負評,當中以「好有壓力」、「無心機做」及「家人衝突來源」最多。
不過亦有逾5成家長有正評做功課,最多是認為「有助鞏固學習」、「了解學習進度」和「訓練思維」。
中大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則指,其正進行的研究顯示,即使同一間學校的同學,做功課和溫習所需的時間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問題在於學生的能力、讀書的習慣及家長對子女的期望而有所差異。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https://hk.news.yahoo.com/小三功課-竟做西遊記閱讀報告-10113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