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學及心理學中,柯立芝效應(英語:Coolidge effect)是指在動物的雄性(以及少數情況指雌性)對於新出現的異性有較高的交配意願,即使牠已與週遭舊有的異性有交配經驗。柯立芝效應在演化上的意義是可刺激雄性與更多雌性交配,進而產生更多子代。這種交配系統通常發生在多配偶制(通常是一夫多妻制),也就是一個雄性個體與多個雌性個體交配,而一個雌性僅與一個雄性交配的情況。
該詞來自于一個老故事,據說美國總統喀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和妻子參觀了一家家禽農場。 在參觀時喀爾文太太向農場主詢問,怎樣用這麼少數量的公雞生產出這麼多能孵育的雞蛋。 農場主自豪地解釋道他的公雞每天要執行職責幾十次。
「請告訴柯立芝先生」第一夫人強調地回答道。
總統聽到後,問農場主「每次公雞都是為同一隻母雞服務嗎? ”
「不,」農場主回答道,「有許多隻不同的母雞。 ”
「請轉告柯立芝太太,」總統回答道。
故事顯示,柯立芝總統可能因公事繁忙,疏於床笫,所以總統夫人想藉此提醒他一下。但柯立芝反藉此告訴夫人,公雞之所以會興致勃勃,乃因為可以與不同的對象交配。若然他可以有新的對象,他一樣可以重振雄風。
心理學家後來把雄性在遇到新的交配對象時性機能會自動提升的現象,稱為柯立芝效應(Coolidge Effect)
相關研究
最初用大白鼠進行的實驗程式如下:把一隻公鼠和4、5只處在發情期的母鼠一起放到一個封閉的盒子裡。 公鼠馬上會和所有的母鼠開始交配直至最終精疲力竭。 雖然母鼠會繼續觸碰和舌舔向公鼠求歡,但公鼠不會有回應。 然而,如果新的母鼠放入了盒中,公鼠又會變得警醒,再次煥發能力與新的母鼠交配。 這一現象並不局限于溝鼠(rattus norvegicus)。 有人把這一現象歸因於多巴胺水準的增加和隨後它對邊緣系統的作用 。
人類男性在性交後會經歷射精後的不應期(refractory period)。 在射精後他們不能和同一個女性馬上再次發生性行為,而需要時間來恢復全部的性功能。 從普通的文獻記載來看,有充分證據支援柯立芝效應,即如果能獲得不同的女性,則射精後的不應期時間會縮短或者徹底消失 。 演化生物學家認為柯立芝效應可以解釋為什麼男性比女性更可能渴望和許多不同的女性發生性關係
公雞如此,男人也是如此。 假如有100個女人,讓一個男人做如下選擇:
1)和 100個女人各睡一次;
2)和最漂亮的女人睡一百次。
勿庸諱言,絕大部分男人都會選1。 個中原因,還是從柯立芝的雞說起吧。 我們知道,生物體生命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完成基因傳遞。 從根本意義上說,後代最多的生物個體,就是最成功的個體。
一隻母雞一天只能生一隻蛋,而一隻公雞一天卻能交配幾十次。 如果讓這只公雞幾十次都與同一隻母雞交配,那對這只公雞的遺傳利益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損失。 同時,交配一次公雞付出極小。 如果一隻公雞射一次精,消耗的蛋白質也像一隻雞蛋的蛋白那麼多,那這只公雞早就精盡雞亡了,每天都交配好幾十次的這種「淫糜」生活,恐怕連念頭都不會有。 一隻雞蛋的大小,是一個雞精子大小的幾十萬倍。 雌雄兩性性細胞大小差異的極端,見於鷸鴕——它的卵子是雄性精子的一千萬億倍!
但重要的是:在一隻小雞身上,來自公雞的基因和來母雞的基因,卻是各占一半!
因此,在一隻公雞能夠確保一次性交就會讓母雞受孕的情況下,為了最符合它的遺傳利益,它一天之內能交配多少次,它就可與多少只母雞交配。
那麼,男人的情況是如何呢?
一個男人一次射精的精子數,達數億甚至十幾億。 而一個女人,假如13歲初潮、45歲絕經,那她一輩子的排卵數為384個。 如果期間懷孕或哺乳,這個數位還將下調。 當然,這種演算法一定會遭到所有人的反對:男人如果一次只射出一個精子,會導致其配偶懷孕嗎?
不能! 那麼我們就換個角度,從時間出發來算算這筆賬。
一個男人兩次射精之間的間隔,一般為15-30分鐘。 這當然是極端的情況。 沒有哪個男人能長時間保持這樣的「高效率」。 那麼,一天一次怎麼樣? 這對男人的身體不會有任何損害。
來看看女人的情況:懷孕及分娩需270天,之後的哺乳期內也很難再懷孕。 雖然古代女子的哺乳期都很長,5-7年的時間都很常見,但我們仍按現代的1年時間來計算。 這樣,一個女人兩次懷孕的間隔(按正常情況下母親親自授乳1年計)就是640天左右。
看來理想狀態下,要想把一個身體健康的男人最大的生殖潛能表現出來,應該與640個女人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