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港九新界均有分店的富臨漁港,疑用鯰魚扮粟米斑腩違反商品說明條例。海鮮業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指,很多食肆都習慣將不同種類「立立雜雜」的魚混為一談,成為所謂「斑腩飯」、「石斑飯」等。他指實際上鯰魚多數來自越南產地,方便在於來到就已起晒肉,一切開就可以上碟,味道可以接受,「如果收費唔係太貴,根本問題不大,大佬40、50蚊食一碟斑腩飯,你想食咩石斑吖係咪?」
新界養魚業協進會前理事長黎來就透露,鯰魚約賣11至12元一斤,但人工混種的沙巴龍躉賣50元一斤,海斑、星斑等更售70、80元一斤,石斑主要來自菲律賓、印尼等地,他指鯰魚數量也不多,主要來自大陸,越南、泰國,他指如果做魚柳也不出奇,「塘虱好平呀,5、6蚊斤。」
著名食評家劉健威認為,用鯰魚扮斑腩的做法是飲食業界長期的陋習,「粟米斑塊根本十居其九都唔係斑嚟!」他指出,斑塊、斑腩等多數是碟頭飯,一般人都不會太講究,但兩種魚的口感有明顯分別,其中斑的肉質紋理清晰,肉的層次分明,入口較實淨,即使是死去的石斑魚也可比鯰魚貴;鯰魚則肉質鬆散呈「一舊舊」,口感似吃鱔。他形容餐廳以其他魚類扮石斑做法普遍,認為海關應該更嚴格執法。
新光酒樓集團創辦人胡珠稱,未聞有人以鯰魚充石斑,認為斑塊成本也不算貴,如果不用斑塊,也有人以魚塊代替,來源是龍脷柳、紐西蘭「Ling魚」等,成本比石斑平一半,他指食肆最好講清楚自己用甚麼食材。曾有報道指,飲食業界的魚柳最初使用青衣魚,後來轉用龍脷柳,至近年再改用鱈魚、比目魚、鯰魚等。
環保團體BLOOM海洋生物研究員佘國豪指,鯰魚英文統稱catfish,可以大量養殖和大量生產,如果從一條完整的魚去分辨魚種並不困難,但魚塊通常是去骨去皮、炸完再上,便很難分出到底其種類,他引述在超市所見,冰鮮龍脷柳320克售80元,但冰鮮鯰魚柳300克只售20元,估計食肆是為了減省成本而起用較平價的鯰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