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綠是什麼?又為何會出現在水產品裡?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撰文/李成泰 │ 自由寫手

孔雀綠晶體。圖/ W. Oelen @Wikepedia CC BY 3.0
美味的海鮮使人食指大動,相關食品安全卻也是消費者的常年擔憂,「孔雀綠」則是水產食安新聞中的常客。從 2005 年檢測出屏東石斑養殖業者違法使用此物質、2012 年來自中國湖南的進口大閘蟹、2015 年銷日的鰻魚到去年(2016)的大賣場海產危機,都和孔雀綠殘留有關。究竟「孔雀綠」是什麼樣的化學物質?為何與水產養殖息息相關?對人體會產生何種危害?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先從孔雀綠的組成與歷史認識起。
從人工染料到水用消毒滅菌劑
孔雀綠(Malachite green,亦稱孔雀石綠)是 1877 年由德國有機化學家 Hermann
Fischer 首度合成出的有機化合物鹽類,外觀為亮綠色、帶金屬光澤的晶體。其化學結構是由三個苯環與位於核心的碳原子相連結,其中兩個位於不同苯環的氫,置換為二甲烷胺基(如下圖),被歸類為三苯甲烷類的延伸染料 1 。雖然被稱作孔雀綠,但與天然礦物孔雀石 2 是截然不同的組成,僅因顏色相似故得「孔雀石」之名。

孔雀綠的化學結構,其核心的三苯環相連結構是鮮艷顏色的成因。苯環上的胺基上帶有正電荷,常與氯離子或是草酸根離子形成鹽類。圖/Yikrazuul @Wikepedia BY CC0 Public Domain
孔雀綠最早用於衣物纖維、皮革、羊毛與紙張的染色上,也可做為細胞組織的藍綠色染色劑,以便在顯微鏡下觀察,但自從 1936 年美國科學家 Fred Foster 與 Lowell Woodbury 發現孔雀綠水溶液可以減少真菌感染與殺死微生物、預防魚類傷口感染後,此物質在水產養殖的用途便不斷擴展。1950 年代孔雀綠被發現能去除魚體內、外的寄生蟲,1980 年代更發現除了可以用於魚本體的殺菌外,也可以用於魚卵,預防真菌感染;多用途的殺菌消毒功能,使得孔雀綠至今仍常用作魚類生病的治療藥劑以及預防感染的藥物。
既然孔雀綠在魚類養殖上有諸多好處,為什麼會被衛生機構嚴格管制呢?這是因為它雖然可以消除水生環境的病原體,但長時間使用也會對魚的健康產生影響,造成魚鰓與魚皮發炎,以及減少魚類腸道系統消化酶的分泌量,使其攝食與生長受阻。不過,孔雀綠的半數致死量會受到環境因子(如溫度和 pH 酸鹼值)以及魚種的影響,較難下定論。
好處背後的健康疑慮
美國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從大小鼠研究中發現孔雀綠具有肝毒性,會使肝臟腫大及空泡化、甲狀腺產生濾泡囊腫,此外老鼠的體重也有顯著減輕的趨勢,疑似有致癌性,但目前仍無明確證據。其他研究也指出孔雀綠會危害肺臟、胸腺以及卵巢,且可能造成基因受損,甚至突變。在紐西蘭懷孕白兔的實驗中,則觀察到孔雀綠會造成胎兒發育不全,有產生畸胎的疑慮(Srivastava, 2004)。簡言之,孔雀綠對許多器官都具有毒性,且可能影響胎兒發育。
值得注意的是,孔雀綠經由生物體吸收後,肝臟酵素會將其代謝轉化為「還原型孔雀綠」(Leucomalachite green),其化學結構與孔雀綠相似,但連接苯環與核心碳原子的雙鍵以及苯環胺基上的雙鍵,因接上氫原子而形成單鍵,不再帶任何電荷。

還原型孔雀綠(leucomalachite green)的結構,與圖2孔雀綠相比,胺基與核心碳原子的雙鍵皆接上氫,而變成單鍵,不再帶有電荷,故非鹽類。圖/PubChem
還原型孔雀綠的毒性與孔雀綠相似,但是又更容易累積在生物體內的脂肪與內臟裡,不易代謝,即便在低劑量情況下雖無立即性危害,但若每日涉入含有殘留孔雀綠的食物(在體內轉化成還原型態),便可能因生物累積作用增加其危害性。目前我國環保署已將孔雀綠歸類為「第四類毒性化合物」,即雖無立即性危害、但有污染環境與危害人體之疑慮。
各國對孔雀綠的食安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