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綠色建築評核制度綠建環評推出至今七年,直至今年9月1日有一千零二個登記項目,不過據本刊翻查綠建環評登記項目名單後發現,九成得獎作的發展商都是政府、大發展商或大學等大型機構,而且出現鉑金及金獎得獎者居多、既有建築不足等三大問題,顯示綠建環評至今仍未普及。
問題一:九成綠建申請項目屬大發展商
1996年,香港成為第一個亞洲城市推出綠色建築標準,名為HK-Beam,由規劃環境地政局、香港地產建設商會、太古地產、香港置地及理工大學聯手制定。2009年,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帶頭成立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翌年將HK-Beam納入議會管理,並將HK-Beam更名為現時的綠建環評(BEAM Plus)。
據本刊翻查綠建環評登記項目名單後發現,九成得獎作的發展商都是政府、大發展商或大學等大型機構,發展商中又以恆基地產的登記項目最多。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執行董事陳永康解釋:「在香港成功投地的都是大發展商居多,因此綠建環評獲獎者以大發展商為主是很正常的。加上有很多小型樓宇因地方所限,對他們來說做環保後得到的樓面面積減免,都不足以彌補他們付出的成本,因此不申請綠建環評,絕非代表綠建環評不夠普及。」
問題二:發展商只求分數 申請門檻高
33綠建環評分為四等級,在五百一十六個已評估登記項目中,有七十四個獲鉑金級,一百三十七個獲金級。
此外,大部分國家的綠色建築標準中,獲獎項目結構呈三角形,即銅獎項目最多,鉑金獎最少,顯示「求學不是求分數」,鼓勵所有發展商參與評估,奪得銅獎的綠色建築都是一種榮耀,總比不參加的建築優秀。但綠建環評獲獎者恰恰相反,五百一十六個已評估建築中,獲鉑金或金級的項目數量共二百一十一項,比獲銅和銀獎的一百二十七項還多,另有一百七十八項目不予評級。反映綠建環評申請門檻過高,令登記項目側重大型樓宇,而欠缺財才的中小型發展商或項目選擇不申請評級,亦不想冒著不獲評級的風險。而且,有不少中小企都批評綠建環評的審核費用偏高,例如單是室內辦公室的評審費用就近十萬元,令他們聞而生畏。環保建築師葉頌文(Tony)認為:「銅銀得獎者較小證明綠建環評令中小型發展商卻步。」
http://bit.ly/2A17u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