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英國《電訊報》24日報導,世界各地幾乎都希望打了3年半的烏俄戰爭早日結束,但有一群人可能抱持相反想法,也就是靠著俄國政府大撒幣招募士兵、生產各式軍備,從而獲得一筆財富的俄國「新興中產階級」,這種「死亡經濟學」正在改變俄國社會。
據報導,在號稱「俄版臉書」的社群網站Vkontakte(VK)上,俄國政府的募兵廣告無處不在,鼓勵男性加入攻打烏克蘭行列,「18歲至63歲的男性,患有愛滋病毒、肝炎等的人,還有假釋犯和罪犯,所有人都歡迎(從軍)」。廣告也補充道,扁平足、智能障礙或外國人身分也並非不合格因素,將有豐厚的獎品當作回報。
伏爾加格勒州(Volgograd)一則募兵廣告指出,從軍第一年可拿到800萬盧布(約301萬台幣)的薪水,是該地區去年平均工資71萬2883盧布(約26.8萬台幣)的10倍多,其中包括豐厚的簽約獎金、有子女的額外補助及其他福利,例如優先托兒所名額、抵押貸款折扣和稅收減免等。
這些福利是俄國戰時經濟如何在該國工業中心地帶,打造新中產階級的例子之一。軍人家屬收到巨額支票,儘管男人們身處前線,其中許多人面臨死亡。
在入侵烏克蘭之後,俄國藍領工人的薪水也大幅上漲。雖然金錢對於彌補親人的逝去是一種微不足道的方式,但一些在戰線後方的俄國人並不希望戰爭結束,尤其是那些因衝突而擺脫貧困的俄國人,他們「負擔不起和平」。
當俄國在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時,許多西方經濟學家預測,面對世界上最嚴厲的制裁,俄國經濟將面臨崩潰。但隨著戰爭接近4週年,俄國經濟雖面臨壓力,但危機並未爆發。如果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一些俄國人的生活有所改善。
最大受益者是那些經歷數十年衰退的貧困工業區,它們正經歷著與西方曾經富裕的地區類似的命運。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國許多依賴國防或製造業等單一產業的城鎮和小城市,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牛津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歐洛娃(Tatiana Orlova)指出:「蘇聯解體後的幾年裡,這些地區開始衰落,人們很難找到工作,但這些設施依然存在。3年前,一切都改變了,當時莫斯科領導層意識到無法迅速結束戰爭,於是開始將經濟模式轉向不同模式。突然之間,這些被封存的工業設施開始招聘新員工,新的投資也開始湧入。這些企業與其他行業競爭工人,而且工資待遇優厚。」
從俄羅斯聯邦統計局(Rosstat)的薪資數據中可以看出這個結果,與戰爭相關的行業工資飆升,而其他通常在和平時期利潤豐厚的職業則遭受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