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僅容一人乘坐、售價低至 7,000 美元(約港幣 HK$54,600)的微型電動車,近日在日本成為焦點。由日本新創企業 KG Motors 開發的「mibot」,自推出以來已預售達 3,300 部。這款體積細小的電動車,不但吸引注重實用與成本的本地買家,更有機會撼動向來以混能車為主的日本車市格局。


mibot 外形獨特,最高速度為每小時 60 公里,續航力約 100 公里,並可於一般 100V 家用插頭於 5 小時內完成充電。無需安裝專用充電裝置,令入門門檻大幅降低。雖然定位簡單,但它依然配備空調、小型行李艙和網上韌體更新功能,設計團隊更注重細節,例如如何在狹窄車位中方便開門、進出車廂。它支援軟件 OTA 更新,讓用戶可以在未來透過網絡下載新功能與調校駕駛模式。


mibot 背後的創辦人楠一成原為一位活躍於汽車改裝界的 YouTuber,透過其頻道「くっすんガレージ」聚集人氣和團隊,從製作改裝電動單車、EV 摩托到手工三輪車,逐步走上開發電動車之路。楠一成表示,mibot 的構思起源於日本都市空間狹窄,但市面車款卻普遍過大,與現實生活不符。他希望打造一款「能夠改變生活節奏」的單人電動車,為城市短距離移動帶來真正實用又平價的選擇。在日本,mibot 採用「原付迷你車」身份販售,無需車檢,而且可納入家庭保險附約,令用家成本大幅降低。
KG Motors 團隊包括來自 Yamaha 和 Mazda 的工程師,mibot 擁有堅固的單體車架和優化懸吊幾何設計,即使以原型車試駕,在轉彎穩定性及駕駛靈活度方面已表現出色。在駕駛學校的試駕中,這款車在彎道、起步斜坡等駕駛挑戰中展現優異表現,甚至連一腳操作的再生煞車都被試駕者評價為「爽快」。
設計上,mibot 採用前後對稱式外型和色塑成型外殼,降低成本之餘亦減少塗裝工序。車身結構方面,部分玻璃亦改為聚碳酸酯物料,進一步減重。mibot 目前於東廣島設立量產工場,預計將於 2025 年 10 月啟動生產,首階段產量為 300 部,目標逐步提升至每年 100,000 部。

KG Motors 行政總裁楠木一成指出,他開發這款小型電動車的靈感,正是來自東京街道上體積過大的汽車與城市空間的矛盾。他認為市面上的汽車普遍體積過大,不適合日本這種地狹人稠的城市環境。他希望 mibot 可以改變人們對汽車大小的既定印象。
在日本,雖然混能車銷情強勁,2023 年更佔整體新車銷量 55%,傳統汽油車佔 36%,但電動車僅佔 2%。相對美國 8%、中國和歐洲超過 20% 的電動車滲透率,日本的表現顯得保守。Toyota 過去多年未有積極投入電動車領域,前社長更在 2022 年明言不會全面轉型至純電動車,雖然 2023 年管理層有所變動,推出數款新電動車型,但仍重申會維持多元動力系統發展,包括擴展插電混能車業務。


mibot 在這種背景下突圍而出,其售價僅約 Nissan 最暢銷電動車 Sakura 的一半,不僅打動追求實用與經濟的消費者,亦展示細小車輛在高密度城市中的潛力。品牌形象亦充滿個性,開發團隊經常在網誌分享產品設計趣事,例如設計車門時如何兼顧空間與乘坐舒適度。
雖則電動車在美國亦面臨推廣障礙,例如市面普遍偏好大型 SUV 車款,但亦開始出現類似趨勢。Volkswagen 目前在歐洲籌備一款 21,000 美元(約港幣 HK$163,800)的小型電動車,主打城市通勤用途,而 Fiat 500e 則雖然體積細小,但起售價高達 34,000 美元(約港幣 HK$265,200)。中國的 BYD 則早已推出多款入門級電動車,並正研發更多新型號。
KG Motors 冀能藉 mibot 引發日本社會重新審視城市交通需要,並打破電動車「非大即貴」的刻板形象。未來數年,隨著預售車輛陸續於 2027 年前交付,mibot 或將成為日常短途通勤的新標準,並成為改變汽車市場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