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AI帶來的最大威脅 不會思考的年輕人
https://www.wsj.com/opinion/the-biggest-ai-threat-young-people-who-cant-think-303be1cd?st=3GSLfB&reflink=desktopwebshare_permalink
人類大腦的發育和成熟會一直持續到25歲左右,但大腦就像肌肉一樣,需要鍛煉、刺激和挑戰才能變得更加強壯。技術,尤其是AI可能阻礙這種發展,因為它們代替大腦去做了建立人腦版計算機雲存儲的工作——這種現象被稱為「認知卸載」。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手寫會激活大腦中對學習至關重要的部分,並幫助兒童識別單詞和字母。手寫筆記還能強迫你對資訊進行綜合,確定資訊的優先次序,從而促進記憶發展。而當你敲擊鍵盤時,資訊可能左耳進右耳出。
去年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大學生在手寫和打字時的腦電活動。手寫的學生在更多的大腦區域表現出更高的神經激活水平。「只要將手寫運動作為一種學習策略,大腦就會有更多區域受到刺激,由此形成更複雜的神經網絡連接,」研究人員指出。
自2017年以來,儘管教育支出飆升,標準化考試分數卻有所下降,基礎教育階段學校中電腦使用的增加是否是其中一項原因?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大多數大學生和許多高中生即使記筆記,也是用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來記。能夠總結講座和會議內容的AI工具或許很快會淘汰記筆記的做法。這樣一來,學生記住的資訊可能會減少。
當ChatGPT可以隨時提供答案,為什麼還要把資訊記在腦子裡呢?首先,大腦無法在不存在的想法之間建立聯繫。大腦不可能無中生有。沒有大腦的參與,就不可能產生創意。科學家已經發現,靈光閃現的瞬間是在大腦連接看似不相關的概念時,伴隨高頻腦電活動的突然爆發而自然發生的。
大學生和高中生還越來越多地使用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來寫論文,進行數學證明,並編寫計算機代碼。這意味著,他們沒有學習如何深入思考,如何表達和捍衛觀點,也沒有學習如何構建論點和預測反駁。他們將這些認知挑戰卸載給了AI。
在困擾高等教育的諸多問題中,有一項是學生懶得動腦。許多學生用AI生成論文之後,看也不看就直接提交。一所大型研究型大學的教授告訴我,有一篇關於波斯尼亞戰爭的學生論文聲稱「勇敢的納粹士兵被大批強姦」。聊天機器人可能會說出最離譜的事情。
這種胡編亂造並不是論文由機器人撰寫的唯一跡象。一位教授告訴《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雜誌,這類論文「有一種機器般的乏味感,很難向沒有碰到過這種論文的人描述——一篇味同嚼蠟的文章,從技術上說沒什麼錯,也沒什麼不好,但也沒有多少正確或好的地方」。
另一位教授指出,AI論文充斥著「看似合乎邏輯,實則空洞無物的表述」。令人沮喪的是,學生無法識破這種貌似高深的空話,因為他們頭腦空空。
當新技術提升了製造業的效率,許多工人失業並退出了勞動力市場——不是因為工作崗位稀缺,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從事這些崗位所需的技能和培訓。如果接受大學教育的年輕人沒有培養出求知欲、好奇心和毅力,他們也將面臨同樣的風險。
如果一份機械性的工作可以由機器人以更低的成本任勞任怨完成,又何必僱用一個沒有頭腦的大學畢業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