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彰介紹,2010年,「蘇姐」拿到綠卡,在西雅圖買了房,但因在上海工作,還要照顧年邁母親,春夏在美國陪女兒,秋冬回上海。
去年母親摔斷腿,她回上海照顧10個月,出發前辦了回美證,還準備了女兒的學籍證明。
今年4月,她從舊金山入境時,移民官追問,西雅圖房屋已代管三年、近兩年合同在上海,醫保和信用卡地址都在中國國內。她解釋自己有回美證,女兒在美上學,但移民官說,回美證只保證入境,不代表你把美國當家,甚至連超市會員卡都休眠了。
一週後,她收到拒信,理由是長期離境、缺乏無實質生活關聯,居留權終止。
邱彰提醒,根據美國2025年新移民政策,有幾個誤區需要糾正:
第一,家人住美國不等於本人常住。
移民局看的是本人生活痕跡,比如駕照是否有效、是否參加家長會、主要用美國帳戶等。
第二,被動居住不如主動融入。
有人多年在美帶孫子,但沒辦圖書館卡、沒參加社區活動,也被拒續簽。
第三,單一證據不如完整證據鏈。
水電費是否本人繳、是否有鄰居社交記錄、外賣地址是不是在美國,都算在內。
她建議女性移民者,日常生活痕跡比大額資產更有用,比如用美國手機號綁定購物軟體、將部分理財轉入美國帳戶、加入本地媽媽群等。
離境時間長,要保留持續互動證據,如定期向美國慈善機構捐物、與子女學校保持聯繫等。
邱彰強調,保住綠卡的關鍵,是展現真實生活,而不是只拿著身分。把生活重心踏實放在美國,才不會日後追悔。
預咗

移咗民仲屎忽痕 成日走返支那
俾佢入籍都『其心必異』養唔熟
成日諗住回流嘅都係呢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