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戰爭電影的背後意義】
今年是抗日戰爭80周年,所以亦有幾部關於抗日戰爭的電影排隊上映。先有由「孤注一擲」導演執導,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南京照相館」、後有關於里斯本丸口號事件的「東極島」。到九月,又有「731」上映。多套抗日電影,不多不少引起了很多仇日情緒,但這是電影的真正目的嗎?
先看電影《南京照相館》,這套電影香港未上映,但單看預告已經很催淚。這部作品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了歷史的殘酷與人性的光輝。許多人看完電影後,心中久久不能平息,不僅被影片中人物的命運所牽動,更深刻反思了作為中國人的責任與使命。這部電影不僅是一段歷史的再現,更蘊含著深遠的啟示,提醒我們要自強不息,團結一心,共同守護我們的國家與和平。
電影中的南京,承載著無數歷史的傷痛與記憶。那段時光的苦難讓人痛心,但正是這段歷史教導我們,仇恨和報復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許多時候,激起仇日情緒,甚至將仇恨無限放大,只會讓社會陷入更多的分裂與對立。過去的傷害固然令人難忘,但將情緒化的仇恨作為前進的動力,無疑是偏離了真正的歷史意義。人們應該從歷史中汲取教訓,而非被仇恨蒙蔽雙眼。一些無辜的日本人被中國人襲擊,這是絕對過分偏激了。
而然當年日軍的惡行,我們當然會銘記。但當年的日軍並不代表現在全部日本人,每個國家都有好人和壞人。若大家要一刀切地去仇日,那是不智的。但日本由始至終都不肯承認自己的戰爭罪行,在日本當地亦嘗試淡化這段不見得光的歷史。希望日本政府能效法德國一樣,承認二戰罪行、賠償被侵略國、幫助其重建。這樣才是更有承擔。
朱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