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智英52日作供庭審筆記 談身分認同、是否政治犯 法庭上的一場角力
編按:黎智英被控《國安法》下「串謀發布煽動刊物」及「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將於 8 月 14 日(周四)續審,由控辯雙方結案陳詞。控方指控黎與《蘋果》高層串謀發布 161 篇煽動文章,意圖引起對中央或香港政府的憎恨,並指黎為「激進政治人物」,請求外國實施制裁,黎作供時一一否認。
在過去 146 日審訊,《法庭線》分別整理控方一連三日開案陳詞、6 名控方證人供詞重點、亦將黎智英 52 日供詞重點,分成蘋果編採篇、國際聯繫篇。此庭審筆記以另一角度呈現庭上畫面,重溫審訊重點。
黎智英案審訊報道一覽
2024 年 11 月 20 日,黎智英國安案開審近一年,經歷《蘋果》高層張劍虹、陳沛敏、SWHK(重光團隊)成員李宇軒等 6 名控方證人先後作供,踏入第 93 日審訊。
「我們準備好下一個階段。」辯方資深大律師彭耀鴻站起,向三位法官說。
旁聽席、記者席屏息靜氣,穿著白恤衫、綠色冷衫及啡色西裝外套的黎智英,戴上眼鏡、精神不俗,在三名懲教職員押解下步出被告欄,走向證人枱,旁邊坐著一位傳譯員。
黎智英用左手持聖經,依天主教形式、朗聲以英語宣誓——這是他自 2020 年 12 月還押、近 4 年來首度「開腔」,圍繞《蘋果》煽動刊物、勾結外國勢力等指控逐一解釋。
52 日的作供,由冬天持續至春天,橫跨黎智英的生日、聖誕、人日和新年。每逢特別日子,開庭前總有旁聽者向他送上祝賀。黎智英背影清瘦不少,轉身望向旁聽席微笑時,雙眼眯成一條線,又向家人飛吻、打招呼。
相比開庭前的熱絡、從容,作供時的黎智英格外嚴肅、坐得端正,全程以英語作答。接受辯方提問時,他語氣平實、冷靜,至控方盤問階段,氣氛變得緊張,經常出現唇槍舌劍的場面。當黎智英不滿控方的指控,偶爾會以嘲諷、反詰方式回應。
三位法官亦不時發問,當黎智英面對法官質疑,有時按捺不住回嘴,指法官曲解其意思。法官顯然不同意,多次警告、反駁,雙方交鋒不時疊聲。
重溫黎智英的種種論述,要回到起點,由 1989 年說起。
辦報的初衷
辯方大律師關文渭提問前,特意向法庭表示,黎智英年紀不輕,希望審訊中途能有 15 分鐘小休﹐又著黎智英提高聲量。
關文渭簡單概括黎前半生的事業:黎於八十年代創立服裝品牌 Giordano(佐丹奴),1989 年出售公司,翌年創辦《壹週刊》,1995 年再創辦《蘋果日報》。
黎說,1989 年六四事件,是他首次參與政治,也意識到辦報是傳遞自由訊息的好機會,「因為當你擁有的資訊越多,所知道的越多,你就越自由。」
30 多年後,黎被指違反《國安法》被捕,獲釋後隨即受訪,提到「將來瞓喺監獄,whatever,我都係會揀呢條路。」
關文渭問,「呢條路」是甚麼意思?黎指,是他所走的路、《蘋果》的路,他所參與爭取自由運動的路。關文渭追問,是否指《蘋果》於 1995 年成立後的路?
「是自六四事件後的路。」黎回答。
「我不想港獨」
從《壹週刊》至《蘋果日報》,黎形容是自然擴張,又指《蘋果》核心價值包括法治、民主、言論和集會自由,而《蘋果》核心價值就是港人核心價值。
關文渭在庭上展示《蘋果》創刊社論〈我們屬於香港〉:
「在資訊透明的今日,人民選擇自由的威力比任何力量都要強大。只要讀者選擇我們、支持我們的報道、認同我們的立場,那麼不管壓力有多大,我們都必定可以站立起來⋯⋯」
「我們深信,習慣了自由的香港人,對不合理的禁制、不公平的對待一定不會啞忍,因為天生下來香港人便對自由熱烈追求。」
黎傾前望向電腦屏幕閱讀,很快便確認文章由他撰寫,指內容代表《蘋果》原則,也是唯一由他撰寫的《蘋果》社論。
黎強調,《蘋果》沒有編採政策,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亦反對提倡港獨,不允許員工提及。
「主張港獨是一種陰謀,因為人們只是想把我們引入陷阱。這從來不是現實,這樣的想法太—瘋—狂—了。」
辯方引用不同證據,稱黎不只一次公開表示反對港獨。
例如,2020 年 5 月 11 日台灣「Yahoo TV 鄉民來衝康」節目,黎透過視像通話方式受訪,說「我從來反對港獨⋯⋯沒有人蠢到要港獨的,我們要的不是港獨,我們要的是我們的《基本法》的權利」。
關文渭另引用黎的 Twitter 帖文,「我們的年輕人是我們爭取自由運動的脊梁。他們處於最危險的境況」,問甚麼是「自由運動」?黎稱,是指年輕示威者和年輕人參與的運動。
法官杜麗冰關注,黎所指的「自由」是甚麼?黎稱是「中國侵犯我們的自由,免於獨裁的自由」。杜聞言問「即免於中國內地的自由?」黎同意。
「即你想港獨?」杜麗冰嘗試理解黎的意思。黎澄清,「我不想港獨,我想香港有法治⋯⋯法治下的自由」。
黎說,自己不是政治人物,沒有政治議程(political agenda),認為《蘋果》讀者是擁護核心價值的香港人,不容易受影響。
「你有意圖荼毒香港讀者嗎?」關文渭引述控方指控。
「我不認為我有能力僅透過我的文章,來荼毒或侵蝕港人思想。」黎智英回應。
「因為我是老闆」
在《蘋果》員工眼中,黎智英似乎是「一言堂」。
前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作供時指,不能夠「向老闆說不」;前副社長陳沛敏形容黎為人強勢、一錘定音;前社論主筆兼評論版主管楊清奇指,《蘋果》編採有如「鳥籠自主」,黎設定基本立場,如制定「鳥籠」,採編人員不能超出框架。
黎智英自言個性強硬,但管理風格非強逼他人,會嚴格遵守編採獨立。他說,相信楊清奇是以「鳥籠」比喻在新聞媒體工作,須跟隨該媒體立場及價值工作。
但他承認,曾三次下達編採指示。
2019 年 3 月,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與美國時任副總統彭斯見面,黎指示張劍虹將新聞「做到最大效果」,認為此行是重要會面,報道最終成為《蘋果》頭版報道。
同年 7 月立法會衝擊事件,黎向陳沛敏發訊,稱「明天是否集中做年輕人的心聲⋯⋯盡量大做特做令年輕人獲得同情」。黎解釋,希望大眾理解示威者,以免破壞這場運動。
最受員工爭議的,是黎於 2020 年 5 月、《國安法》生效前一個月,向張劍虹發訊,著推出「一人一信救香港」行動。他認為,當時必須採取一切措施阻止《國安法》實施。
黎憶述,張劍虹、陳沛敏、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均反對行動,當中陳傳送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 FB 帖文,指行動「骨痹同埋肉麻」,「真係冇理由叫人哋國家嘅總統 SaveHK」。黎回覆她:「現在是緊急時候,我們不能假裝小心和聰明。唯一的辦法就是勇敢⋯⋯」
關文渭問,計劃遭多人反對,為何仍能推出?黎稱:「因為我是老闆」。
另一方面,黎對於《蘋果》英文版的方針,亦有一番堅持。
庭上提到,英文版於 2020 年 5 月正式運作後,黎向英文版執行總編輯馮偉光傳送〈共和黨稱拜登對伊朗和伊斯蘭國有利,非常適合中國〉報道,然後問:「盧峯(馮筆名),我們需要這種與中國無關、各大英文報紙都刊登的新聞嗎?」
馮回覆:「我正嘗試加入一些國際新聞報道,因為我們的讀者來自世界各地,他們可能想了解一些世界重大新聞,尤其美國大選等重要新聞。」
黎發訊回覆:「我認為我們應該專注於中國新聞,不應淡化。」
馮稱:「好的,我們由今天起,停止報道國際新聞。」
黎庭上提到,創立《蘋果》英文版,是想打破《南華早報》的壟斷,又指在有限資源下,不應淡化焦點,形容屬商業原則,非編採指示。
「你似乎不在意真相」
黎智英作供期間,不時低頭望向枱面屏幕,翻看 33 篇被指煽動的「成敗樂一笑」專欄文章、節目「Live Chat」謄本、電郵紀錄等涉案文件。黎有時要閱讀一整篇,耗上數十分鐘。閱畢,抬頭望著律師說「Finished(完成了)」。
控方周天行指出,內容沒事實根據、提倡制裁、煽動仇恨及暴力等。黎有時直接否認,有時會反問控方,甚至作出批評,遭法官打斷、斥責。
其中一次,周天行展示黎向美國前副參謀長 Jack Keane 發電郵稱,「隨著美國增加軍事支持,市民在台灣生活和投資感覺更有保障」。黎庭上解釋,他當時是回應關於移民的問題,因美國加強軍事保護,令市民更安心,所以台灣成為港人移民首選。
周天行數度指出,黎希望美國軍事支持台灣?黎重申,自己只是解釋為何市民會對於住在台灣,感到更安心。
隔了一會,黎向周天行說:「周先生,你似乎不在意真相,你真有創意。」周天行回應:「不,我只是根據紀錄提問。」
黎再指:「你真隨意,作為檢控官你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