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冇唸過呢個問題?
問:
AI是依靠人類已有知識培訓出來,人類不斷使用AI的舊知識,也產生不到新知識給AI學習,發展下去會不會導致沒有新知識的產生?
Grok:
這個問題觸及了AI發展的核心挑戰:AI模型主要依賴人類歷史數據進行訓練,如果人類過度依賴AI輸出的「舊知識」,是否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整體知識創新停滯?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是或否」答案,而是涉及技術、社會和倫理層面的多維討論。以下我將從AI的運作機制、潛在風險以及緩解途徑來分析,基於最新研究和討論。
AI的知識來源與創新潛力
AI,尤其是生成式模型(如大型語言模型),確實是基於人類已有數據訓練而成。它們通過統計模式學習,重新組合現有知識來生成輸出。例如,AI可以從海量文獻中提取模式,幫助研究者發現新假設或優化實驗。但AI本身並不「創造」全新知識——它更像是高效的合成工具,能產生新穎組合,而非從零發明概念。人類使用AI時,如果僅依賴其輸出而不注入新輸入(如實驗數據或原創想法),的確可能加劇知識循環的封閉性。然而,AI也能放大人類創新:例如,在科學領域,AI工具已用於加速藥物發現或氣候模擬,幫助產生超出單人能力的新洞見。 13
潛在風險:知識停滯的循環
你的擔憂有合理依據,研究顯示,如果AI持續訓練在AI生成的合成數據上,會出現「模型崩潰」(model collapse)現象。這是指模型輸出逐漸變得同質、偏頗和低質量,因為合成數據缺乏人類數據的多樣性和真實性。具體來說:
• 模型退化:當AI訓練數據中合成內容比例增加,模型會「忘記」少見或邊緣知識,輸出變得狹隘。例如,一項2024年研究發現,遞歸訓練會導致AI語言模型的詞彙和想法多樣性下降,最終產生無意義或重複內容。 19 這可能延伸到知識創造:如果人類依賴這些退化輸出,創新會放緩。
• 過度依賴與認知卸載:人類使用AI時,可能將思考「卸載」給機器,導致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下降。一項2025年研究顯示,頻繁使用AI工具與批判性思維呈負相關(相關係數-0.68),因為人們減少獨立分析,轉而接受AI建議而不加驗證。 16 在教育中,這表現為學生原創性降低,難以生成新知識。 15
• 數據短缺與發展停滯:AI進展已因高質量人類數據缺乏而放緩。2024年報告指出,缺乏新穎數據源導致無法構建更高級模型,如通用AI(AGI),預計這會延遲知識前沿的推進。 18 此外,科學進展本已面臨「生產-進展悖論」(論文數量激增但突破減少),AI若加速低質量輸出,可能放大這問題,減緩真實進步。 17
這些風險若不管理,的確可能導致知識產生減緩:人類依賴AI舊模式,AI又依賴人類舊數據,形成封閉迴路。一些專家警告,這類似「知識崩潰」,AI輸出污染未來訓練,導致整體退步。 20
樂觀視角與緩解途徑
儘管有風險,並非必然導致「沒有新知識產生」。AI能作為人類的輔助工具,刺激創新:
• AI加速發現:在醫學和物理等領域,AI已幫助生成新假設並驗證,帶來生產力提升(估計全球經濟價值數兆美元)。 8 例如,AI分析數據找出人類忽略的模式,產生新知識。
• 人類主導的循環:關鍵在於人類持續注入新數據,如通過實驗、觀察或跨領域合作。研究建議,混合人類-AI系統可避免崩潰,例如保留純人類數據源或設計AI鼓勵批判使用。 1
• 政策與教育干預:鼓勵教育中強調批判性思維、倫理使用AI,並投資新數據收集(如開源平台),可打破循環。2025年討論顯示,AI進展雖放緩,但若轉向質量而非數量,仍有潛力加速科學。 10
總之,發展下去「可能」導致知識產生減緩,但這取決於如何管理AI使用。如果人類保持主動創新、多元化數據源,並警惕過度依賴,AI更可能成為知識爆炸的催化劑而非阻礙。這個議題仍在演進,值得持續關注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