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名高級公務員調研四川馬邊】
【鄉村振興實例 實現高質量發展】
自2022年起,公務員事務局與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合辦兩年制的特區政府高級公務員公共管理碩士課程,第三屆共16名學員最近完成在北京的全年沉浸式學習,期間曾到內地不同地區進行調研,包括今年7月初到四川省馬邊彝族自治縣五天,深入了解當地在民族地區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工作。我很高興邀請到三名學員,分別是來自政務職系的吳梓聰(Nicky)、行政主任職系的陳慧晶(Phoebe),以及身為高級城市規劃師的周卓樑(Brian),與我們分享他們在馬邊調研的見聞與收穫。
馬邊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小涼山區。在國家定點幫扶與自身努力下,馬邊於2019年實現整縣脫貧摘帽。近年,馬邊更通過招商引資和產業升級,走出一條脫貧攻堅與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之路。
「馬邊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不僅靠投入,關鍵在於治理能否精準發力、持續落實。」Nicky指出,馬邊一方面不斷完善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補足民生短板;另一方面在完成脫貧任務後,積極推進文旅融合、農業升級和特色產業發展,逐步構建契合地方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
調研期間,學員們先後走訪彜族聚居的煙峰鎮,以及位於勞動鎮的國家4A級「雲上福來」文旅產業景區,兩處皆給Nicky留下深刻印象。他表示,煙峰鎮不僅通過修復寨門、文化連廊和公共空間,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更結合彝族文化、生態景觀和節慶活動,營造出集展示、體驗與休閒功能於一身的生活化旅遊場景;而「雲上福來」景區則以「茶旅融合」為主軸,依托萬畝茶山建設,透過步道和觀光路線串聯彝茶工坊、鄉村度假區等節點,打造沉浸式旅遊空間,成為文旅促進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
Nicky認為,煙峰鎮和「雲上福來」景區的實踐,為香港推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發展路徑帶來了積極啟發︰「立足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香港可進一步強化本地文化和綠色資源的策展與轉化,融合空間體驗設計、跨部門協作與政策支撐,構建多元且具延展性的文旅融合場景,全面提升旅遊的文化深度和綜合吸引力。」
除了見證馬邊把扶貧與發展深度融合的成果外,學員們亦到訪多間當地企業,包括馬邊星農現代製茶中心、高山茶葉有限公司、花間刺繡合作社等,了解現代茶葉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非遺技藝在當代表達與產業化方面的探索。
馬邊有「中國彝茶之鄉」的稱譽。Phoebe表示,茶產業已成為推動馬邊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其價值鏈透過推進標準化茶園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並打造如「茶山觀景平台」、「手工製茶體驗館」、「採茶、製茶、品茶」一日遊等融合型產品,實現全面提升。
Phoebe深深體會到,產業升級的核心在於一個「變」字:「傳統產業升級的關鍵在於把握『變與不變』的平衡,一方面保留工藝精髓,另一方面透過標準化與數位化,實現規模化與高質量發展。」
彝族刺繡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Brian在花間刺繡合作社了解到,馬邊如何成功將地方資源、非遺技藝與現代商業模式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以花間刺繡為例,這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促進婦女就業、提升社區經濟的有效平台,更是一個透過設計創新與品牌運營,彝繡產品成功打入市場,實現文化與產業的雙重價值。」
Brian 續說,這樣的發展模式對香港有一定啟示,值得借鑒,加入本地化元素,一是推動本地傳統手藝(如藤編、剪紙)進入設計與文創市場,打造具有本地風格的文化經濟品牌;二是設立「社區共創空間」,支援婦女、長者或青少年參與文創生產、網上銷售或社區企業運營。
回顧在北京大學的學習時光,Nicky 認為整個公共管理碩士課程理論與實務並重,不僅加強了學員們對公共管理乃至社會治理的理解,也提升了他們對國家發展大局的認識,進一步拓展戰略思維與宏觀視野。他指出:「過去一年的沉浸式學習,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中國式現代化並非抽象口號,而是在制度上敢於創新、治理上講求實效、民生中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真實進步。」Brian亦指,除了課堂學習外,最特別的是學員有很多機會「走出去」,參與各類社會實踐項目:「每次調研都讓我有一種感覺——原來我們學的東西是真的在發生,真的在改變人們的生活。」
從Nicky、Phoebe和 Brian的分享可見,大家都收穫豐富,深受啟發。其實,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解放思想,致力創新和改革,才可積極應對未來挑戰。我期望學員們返回工作崗位後,除了認真完成論文外,更能將課程所學融匯貫通,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全力為市民做實事、謀福祉。公務員事務局亦會繼續加強公務員培訓,致力培養各級公務員的國家觀念、國安意識和愛國精神,深化「以民為本」和「同一個政府」的團隊精神,不斷提升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能。
#楊何蓓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