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江之水越山來 改寫香港水荒命運
1963年,香港因嚴重旱災陷入供水危機,政府被迫實施制水措施,情況嚴峻時每四日僅供水四小時。每逢供水,市民往往要一家老少拿出所有容器去輪候擔水,鄰里間甚至會為爭水而大打出手,水荒成為壓在港人頭上的沉重負擔。
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開始向香港供水,自此東江之水哺育香江生命,港人不再面臨極度缺水的生命威脅。
「付費」亦應飲水思源 滴水背後是國家關愛
東江水來之不易,香港用水需向廣東省支付費用。早前坊間有聲音指,「既然是攞錢買水點解仲要飲水思源?」對此,水務署工程師潘鋒表示,這種說法源於不全面了解東江水供港的背景及現實情況,忽略了國家供水背後的努力與成本。潘鋒解釋,向廣東省支付的水費涵蓋基礎建設、運作和維護費用,但不包括內地為保護東江水質所付出的生態代價,例如限制東江流域的開發、禁止採石和養殖活動等。
潘鋒亦提到,東江水佔香港淡水總量的七至八成,是供水網絡的命脈。東深供水工程是一項相當龐大的工程,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來建造多個基礎設施,並投放大量資源進行維護保養,以確保供港東江水在水量和水質上都得到最大的保障。2021年東江流域遭遇60年一遇的旱情,幸得國家支持,香港未受水荒影響。「以上足見國家對香港的關愛絕不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潘鋒稱,「飲水思源」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希望市民體會國家對香港關愛。
#點新聞 #大公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