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Jen Christensen/CNN 】
肯塔基州男子Anthony “TJ” Hoover三年前在醫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胸口被剃毛、身體塗滿手術液,醫護人員正準備摘除他的器官。當時他33歲,剛因藥物過量送院。醫師向家屬表示他已無腦部反射、眼神空洞,並宣告他為腦死,準備拔除維生系統。
Hoover是器官捐贈登記者,年輕且相對健康。家人當時接受了肯塔基器官捐贈聯盟(KODA,現稱「希望聯盟 Network for Hope」)的說明,認為應尊重他的意願、拯救他人生命,遂同意手術。
2021年10月29日,TJ被推入手術室,預計進行為時五小時的器官摘除手術。然而不到兩小時後,一名醫護人員急匆匆通知家屬:「他還沒準備好……他醒了。」
一場「奇蹟」?還是一場災難?
對TJ的家人來說,這是奇蹟;但對器官採購機構的前員工而言,這是一場災難。
多名前員工指出,當時TJ已經能夠與人對視、搖頭拒絕,甚至在手術台上掙扎,這樣的病人根本不該出現在器官摘除現場。「如果不是某位醫生堅持拒絕,這手術恐怕會照常進行。」
調查紀錄顯示,心導管手術中,TJ對疼痛有反應、眼睛能追視,甚至有明確的掙扎動作。負責手術的心臟科醫師表示:「雖我不是神經科醫師,但這絕對是有意識的動作,根本不該說他無法恢復。」
醫師最終施打肌肉鬆弛劑與鎮靜劑完成檢查,卻未立即終止捐贈流程。醫院內部紀錄指出,部分醫護形容當時情境為「安樂死」,表達極度不安。
KODA回應稱TJ不符腦死捐贈資格,但可進行「循環死亡後捐贈(DCD)」。當患者心跳停止後五分鐘無恢復,即可摘除器官。然而,在TJ甦醒的情況下,手術流程仍幾近展開,引發爭議。
前員工爆料:「KODA不斷施壓手術繼續」
當時在場的器官灌注師Natasha Miller表示,她抵達手術室時,發現TJ不斷掙扎,甚至流淚搖頭。「這不是反射動作,這是恐懼、拒絕。」她說:「我無法想像他當時有多害怕。」
手術前一小時,Miller就已收到訊息表示TJ「仍有意識,不適合進行捐贈」,但KODA高層依然「不斷施壓,要手術繼續」。
負責宣告死亡的醫生進入房內後,立即拒絕執行程序,表示病患「神經功能太活躍」,「這是不人道、違背倫理的行為」。Miller說,當天情況「完全是一場災難」。
「我們不會讓他去捐器官的,如果知道真相」
事件平息後,TJ被送回加護病房。其姊Donna Rhorer將他接回家照顧,醫師曾告知他「無法康復」,但Rhorer拒絕放棄,最終讓TJ恢復行走,甚至在2023年為姊步上婚禮紅毯。
「如果我早知道他不是腦死,絕對不會讓他去摘器官。」Rhorer說。她目前已聘請律師,要求調閱完整醫療紀錄,並呼籲改革美國器官捐贈制度。
Rhorer表示,當年她只看到哥哥「眼神空洞、沒有反應」,醫院又提供腦部掃描報告,稱他「無腦波活動」。後來才從前KODA員工Nycki Martin得知心導管手術細節。Martin當時本將接替TJ病歷,看到TikTok影片後才驚覺此案與自己接觸過的案件相同,主動聯繫Rhorer揭露真相。
Martin後來將此案報告給病人權益組織Organize,並致函國會,促請調查。
聯邦與州級展開調查 國會召開聽證
目前,美國聯邦「衛生資源與服務署(HRSA)」與國會監察與調查小組均已展開調查。肯塔基州檢察總長辦公室亦表示正在調查是否涉及刑事責任。
專家指出,雖然DCD捐贈在醫學倫理上可接受,但前提是「病人家屬完全知情且理解過程」,若醫療機構未充分溝通,則違背醫學倫理。
「他們看到的是器官,而不是我們的家人。」Rhorer說,「這對他們只是工作,但對我們是生命。」
---
📌 背景知識:何謂DCD?
「循環死亡後捐贈(DCD)」是指病患尚未腦死,但在撤除維生系統後,心跳於短時間內停止,經確認死亡後進行器官摘除。與腦死捐贈不同,DCD程序爭議在於判定死亡的時間與方式。
📌 數據:
美國有約1.7億人登記為器官捐贈者,實際能進行捐贈者不到1%。每日平均有17人等不到器官而去世。
---
「器官捐贈本應是愛的延續,不應被濫用。」
Rhorer至今仍保留弟弟住院期間的照片、影片與病歷,並持續在TikTok分享經歷,希望喚起社會關注。
她說:「我們很幸運,他還活著。但也許下一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