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行動,一場以公民覺醒、捍衛民主為號召的社會運動,聲勢浩大。然而,在其理想主義的光環之下,圍繞其核心人物的資金來源、政治聯繫,以及「抹紅」標籤的濫用,正引發越來越多的質疑,讓外界窺見一場可能難以逆轉的政治攻防戰。
KOL的「投名狀」與商業利益
運動中,輿論領袖(KOL)的角色至關重要,但其資金來源的透明度卻備受爭議。其中,知名YouTuber志祺七七被指承接了高達2700萬新台幣的政府標案,卻仍公開表示資金不足以應付團隊薪資。此舉在反對者眼中,不僅是單純的商業合作,更被解讀為已獲民進黨中央認可的「投名狀」。
這種官方背書的潛在效應,是各大企業可能將其視為政治正確的合作對象,從而帶來源源不絕的商業機會。這無形中形成了一條「政治正確 → 政府標案 → 企業合作」的穩固利益鏈,使得社會運動的號召力,與龐大的商業利益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財富與背景的反差,引發輿論質疑
另一位被支持者封為「青鳥男神」的網紅八炯,其學歷背景與他在短時間內購置豪宅的財力,形成了巨大反差,同樣引人側目。輿論不禁質疑,其財富的快速累積,是否與其在運動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所能獲得的資源分配有直接關聯?當運動領袖的個人財富與其公民形象出現巨大落差時,運動的純粹性自然會受到挑戰。
「抹紅」的政治武器:低成本、高效益、零懲罰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抹紅」策略的濫用。在當前台灣的政治光譜中,將反對者貼上「親中」、「中共同路人」的標籤,是一種成本極低、效益極高的攻擊手段。
這種操作之所以盛行,關鍵在於「指控錯誤,也無須受罰」。即使抹紅的指控最終被證實為無稽之談,發動攻擊者也無需承擔任何政治或法律後果。透過製造「紅色滲透」的恐慌感(俗稱「賣芒果乾」),不僅能有效鞏固自身支持者的凝聚力,更能為執政黨在輿論戰中「樹立戰功」,營造出一致對外的氛圍,從而獲取政治利益。
從街頭到朝堂:政治酬庸的諷刺
當社會運動與執政利益深度掛鉤,一線的積極參與者便可能被視為潛在的政治盟友,從而獲得實質回報。坊間一句「賞你一個區長,好過打工十年」的調侃,正正諷刺了這種政治酬庸的現象。對某些人而言,投身運動或許不再是純粹的理念追求,而是一條通往權力與資源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