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我當然支持環保,但用環保袋好重、回收又唔方便,而且都唔知真係有冇回收。」在中環一間連鎖咖啡店外,26歲的上班族阿俊這樣說。
作為一個國際都市、亞洲金融重鎮,香港人長期自詡「世界公民」,但在氣候變遷的全球行動中,卻似乎總在落後一步——不論是垃圾徵費政策的推行、回收系統的效率,還是市民的生活實踐,皆顯示出理想與行動之間的巨大落差。
如今,一場由錯誤資訊驅動的「氣候資訊戰」更悄然在社群平台上開展,進一步蠶食香港社會對環保的信任與動力,年輕世代首當其衝。
---
✔ 一場「願意但做不到」的集體矛盾
根據2025年Kantar Profiles一項針對600名香港市民的調查,高達89%的受訪者表示「願意選擇更永續的產品或服務」,但真正改變消費行為的,卻不足三分之一。主要障礙包括資訊混亂、可持續選項成本高,以及日常生活不便。
「你想回收膠樽?你要走去地鐵站另一邊,仲唔肯定有冇爆滿。」住在觀塘的林太坦言,家中已經盡力分類,但「最後都係送落垃圾桶」。
這種「知道重要、做不下去」的情況,反映的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失能:回收設施分佈零散、分類指引含糊、法規推動一再延宕,使得「環保」對市民而言變成一種奢侈,而非日常。
---
✔ 垃圾徵費落地困難,政策總是慢半拍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早於2005年已開始討論,卻遲至2021年才立法通過,至今推行仍一波三折,遭遇來自業界與基層居民的強烈阻力。相比之下,台北、新加坡、首爾等城市早已實施類似政策逾十年,並透過制度化管理配合公民教育,有效減少棄置量與提升回收率。
而在香港,不少市民仍抱持「政府都唔做得好,我做嚟做咩」的消極心態,加劇了環保信心的崩潰。
---
✔ 氣候錯訊滲透社交平台,青年成攻擊目標
更值得警惕的是,根據「國際資訊環境委員會」(Ipie)最新報告,全球正面臨一場由虛假資訊驅動的氣候危機。氣候錯訊已由早期「否認氣候變遷存在」,轉變為攻擊減碳政策與再生能源的陰謀論式敘事,並透過社交平台迅速滲透至年輕族群。
TikTok、LIHKG、YouTube與Telegram等平台上不乏諸如「太陽能致西班牙大停電」、「碳稅破壞經濟」等內容,而這些言論多來自化石燃料利益集團資助的智庫、右翼政客及網軍操作,香港青年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
部分香港右翼青年已開始轉貼相關迷因與影片,甚至在香港討論區、LIHKG論壇上質疑「氣候教育係洗腦」、「政府環保係搵錢」。這些論述與國際右派話語高度一致,顯示本地青年已被納入氣候資訊戰的次級戰場。
---
✔ 「假訊息世代」的危機:不只是環保問題
Ipie報告主筆、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延森警告:「如果我們無法給年輕人正確資訊,他們將成為假訊息世代,氣候危機也將永遠無法被終結。」
在香港,這警告格外刺耳。自「通識科」改制後,氣候變遷在課程中的比重被壓縮,批判性思維與媒體素養的培育更難以落實。缺乏知識、防衛薄弱的青年群體,在高度碎片化、情緒化的網絡環境中,成為最脆弱的一環。
---
✔ 解方:三管齊下,為資訊脫碳
Ipie報告建議,各國應同步推動三項行動:
1. 立法規管虛假氣候內容與平台責任;
2. 提高平台演算法透明度、打擊機器人帳號;
3. 將氣候科學與資訊素養納入基礎教育,建立錯訊防火牆。
這些對香港而言同樣適用,唯有透過制度、教育與科技共同介入,方能為資訊脫碳、為環保解套。
---
結語:沒有共識,無法行動;沒有資訊誠信,就無從建立共識
環保,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民主社會能否面對未來的試金石。當氣候政策被錯訊破壞、青年一代被反智言論綁架,我們離可持續未來將愈來愈遠。
在全球氣候行動進入關鍵五年之際,香港不應再以「寸土尺金」作為藉口,更不能讓「世界公民」成為空洞標籤。真正的環保,不只是一個態度,也是一場資訊戰中的自我守衛與社會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