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團決賽中,由楊屹韻、王曉彤、趙尚組成的中國隊遭遇日本隊的強勢阻擊。 首盤削球手楊屹韻對陣日本核心出澤杏佳時完全陷入被動,連丟三局且第二局僅得1分,創下本屆賽事單局最小分差紀錄。 出澤杏佳兩面顆粒膠的特殊打法(正手正膠、反手長膠)讓楊屹韻的削球難以招架,其反手快撕和近台快攻屢屢撕開防線,甚至連續打出多板“擦邊球”壓制對手。
儘管王曉彤在第二盤以3-1力克面田采巳,趙尚第三盤3-1擊敗青井櫻,但日本隊憑藉出澤杏佳的再度登場完成逆轉。 第四盤,出澤杏佳以3-0橫掃王曉彤,決勝盤面田采巳又以3-0戰勝楊屹韻,徹底終結懸念。 日本隊全場五次得分超過10分,其中三次來自出澤杏佳的“一人獨舞”。
男團決賽中,曾蓓勛、陳俊菘、孫正組成的中國隊與中國臺北隊戰至決勝盤。 首盤陳俊菘1-3不敵馮翊新,但孫正次盤3-1擊敗高承睿扳平比分。 第三盤曾蓓勛1-3負於黃彥誠,中國隊再度落後。 第四盤,陳俊菘頂住壓力3-1復讎高承睿,將比賽拖入決勝盤。 然而,孫正與馮翊新的決勝局卻成「心理戰」:馮翊新在關鍵分上連續強攻得手,最終以11-3鎖定勝局,幫助中國臺北隊歷史性奪冠。
中國臺北隊此役展現極強的戰術針對性:馮翊新作為「雙能手」首尾兩盤壓制國乒主力,黃彥誠則針對曾蓓勛的反手弱點強化正手進攻。 而國乒年輕隊員在關鍵分處理上明顯稚嫩,孫正決勝局多次發球失誤直接葬送機會。

此次失利暴露出國乒後備培養的深層問題,參賽選手多為國內聯賽替補,缺乏國際大賽臨場應變能力。 女團楊屹韻在首盤失利后明顯心態崩盤,男團曾蓓勛決勝盤關鍵分連續失誤,均印證了這一點。
日本隊出澤杏佳的「兩面顆粒膠」打法克制削球,而國乒仍依賴傳統削球手作為單打選手,未及時調整雙打與團體賽策略。
此次大運會失利恰逢巴黎奧運後新老交替的關鍵期。 國乒女隊主力孫穎莎、王曼昱未參賽,男隊樊振東、王楚欽同樣缺席,但年輕隊員的表現難以讓人樂觀。 反觀日本隊,出澤杏佳(22歲)、張本美和(18歲)等新生代已形成集團優勢; 中國臺北隊則通過WTT賽事積累經驗,馮翊新、高承睿等選手的單板品質已接近國家隊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