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及海關執法局探員於2025年6月17日(週二)在紐約,將一名被拘留的移民從移民法庭押送到電梯。 AP Photo/Olga Fedorova, file
紐約——近幾個月來,美國各地頻頻出現移民執法人員拘捕民眾並將其帶走的情景,公眾憤怒與抗議隨之而起。然而,在這過程中,一個現象悄然消失:執法人員的臉龐。他們戴著帽子、墨鏡、拉高的頸套或蒙面頭巾,實際上讓人無法辨識其身份。
2025年僅過去半年,蒙面執法人員——在特朗普政府主導的大規模移民執法行動中頻繁出現——已成為最具震撼力與爭議性的景象之一。
高調的移民執法行動本已引發支持與反對特朗普政府人士之間的激烈爭執,而蒙面執法人員的出現將衝突推向全新層次,這在美國警務歷史中幾乎無可比擬。
特朗普政府官員一再為此做法辯護,稱移民執法人員在執行特朗普推動的大規模遣返行動時,面臨日益嚴重的公開和網絡騷擾,隱藏身份是為了保護他們及其家人的安全,避免如死亡威脅或「人肉搜索」(未經許可公開個人資訊)的風險。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代理局長托德·萊昂斯(Todd Lyons)上個月表示:「如果有人因他們戴口罩而感到冒犯,我很抱歉,但我不會讓我的警員和探員冒著生命危險、讓家人暴露於危險之中,只因有人不喜歡移民執法。」
反對聲浪如預期般出現
民主黨人及包括多州檢察長在內的其他人士提出反對,稱蒙面執法會引發公眾恐懼,應予停止。上週,一群民主黨參議員致函萊昂斯,指出在工作場所、餐廳等地的加劇執法已引發不安,而蒙面執法人員的普遍出現「顯然是為了加劇這種恐懼與混亂,並逃避對執法人員行為的問責」。
在美國文化中,蒙面往往與負面行為聯繫在一起,如牛仔電影中蒙著面巾的強盜,或搶銀行前戴上滑雪面罩的劫匪。近年來,即使是漫畫中的蒙面超級英雄也被嘲諷為「蒙面者」,認為其隱藏身份的執法行為具有越界性。在其他國家,蒙面警察或準軍事力量被美國人視為與民主和公正背道而馳,違背了普通法中「面對控告者」的原則。
蒙面在美國生活的接受度在新冠疫情期間進一步受挫,當時許多特朗普支持者嘲笑口罩能保護人免受致命病毒的說法,並鄙視戴口罩的人。近期,特朗普公開反對示威者戴口罩,上個月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蒙面示威者應被逮捕。
愛爾蘭梅努斯聖帕特里克宗座大學道德神學教授托拜厄斯·溫賴特(Tobias Winright)表示,鑑於這些文化背景,執法人員蒙面更具問題性。他曾在美國從事警務工作,並經常撰寫警務倫理相關文章。他說:「如果你的行為光明正大,為何要隱藏身份?」

示威者在加州卡馬里奧(Camarillo, Calif.)的移民突襲行動中,與封鎖道路的聯邦探員對峙。 AP Photo/Michael Owen Baker
權力賦予符號不同意義
對於質疑執法人員與示威者或非執法人員蒙面有何不同的聲音,《連帽衫》(Hood)一書作者艾莉森·金尼(Alison Kinney)解釋,符號因使用者的權力和地位不同而具有不同意義。她表示:「ICE探員是國家代理人,擁有權力與執行職務的保護,但這份工作也應是公共服務,應對公眾負責並保持透明。因此,他們有更大責任公開身份,以便我們能對其行為的正義或不公進行問責。」
公眾對執法問責的關注並非新鮮事。過去,倡議人士推動警察佩戴隨身攝影機,並要求警員顯示姓名和徽章號碼。但溫賴特指出,美國警務歷史中,除特警或臥底行動外,幾乎沒有蒙面執法的普遍先例,因此此前對此討論不多。
美國歷史上最負面的蒙面案例是三K黨(Ku Klux Klan)成員在種族主義攻擊中蒙面。肯特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伊蓮·弗蘭茨(Elaine Frantz)表示,蒙面既隱藏了身份,也讓蒙面者更容易對他人實施暴力行為。她說:「蒙面就像躲在防暴盾牌後,與被攻擊者有更多隔離時,更容易將對方非人化。」
溫賴特希望蒙面執法不會成為常態。他指出,紐約市外的拿騷郡(Nassau County)已出現地方警務擴展,郡行政長官布魯斯(Bruce Blakeman)上週簽署行政命令,允許警察在某些工作(如與移民探員合作)時戴口罩。
溫賴特擔憂,此舉可能進一步損害警民關係,增加警員風險。他說:「蒙面似乎會增加恐懼、降低信任,美國從聯邦到地方的警務需要信任、透明和積極的社區關係。蒙面不僅對個別警員和警務職業本身構成風險,也對美國社會造成更大危害。這只會加劇『我們對他們』的對立和信任缺失,這是我們現在最不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