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興「躺平主義」,主要指年輕世代深感經濟前景迷茫,同時樓價物價高居不下,自己份糧遠遠落後,已缺乏向上流動機會,索性放棄追求升職加薪,維持低欲望生活之餘,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育。
更有極端例子甚至是不工作,當隱閉青年或「啃老族」;即使是願意打工的青年,不少也「半躺平」,甘願以低收入換取更多自由時間,僅夠糊口,沒興趣升職奮鬥。
3年兼職維生︰「我係最後一代」
「我係最後一代,」一名自稱單身、90後的網民在社交平台發帖分享,做了三年兼職,儲蓄很少、「基本上都係月月清」,但較好的是沒負債、不用給家用,最大開支只有交租和養貓。
帖文得到逾千讚好,連同樓主回應共200多個留言。這名網民或者是一個「半躺平」的案例,也許是其帖文得到回響共鳴的原因。但其實,該樓主也有其苦衷...

上班不停受氣、驚覺「時間換錢」不值得
這名網民表示,在尚有全職的日子,上班不停受壓受氣、情緒低落,而且其最不解的是為何要「一個月31日、僅6天假期」,每逢放假只累得「瞓到下午,因為真係攰」、「咁就冇咗一日,然後又明天請早」。
人生嘅大部份時間用嚟換錢,我覺得唔值得,而且唔合理。我覺得人生唔應該淨係做牛馬,憑乜嘢要將我2/3嘅時間去換錢?
不在意他人目光、堅持Me Time最大
樓主「覺醒」後,決定要改變現狀,於是改做兼職,過上「半躺平」的生活,「一返就返咗三年。」
大部份人眼中,一個三十幾歲人咁嘅收入,的確好廢...
但樓主不介意做窮人,「話我懶又好,乜都好…」他強調要擁有自己的時間,哪怕只是在家「Hea」上一天,也是屬於自己的。
留言贊同者眾
「只要你唔理人地睇法,其實半躺平都幾舒服」有人回應該名樓主。始料不及,該帖得到大量其他網民留言表示認同,更為樓主打氣,「最緊要係自己知道自己真係OK就得,其餘好多唔好嘅感受、或者覺得自己不足,其實都係來自比較,又或者社會既定嘅一啲觀念,令人覺得『我一定要係咁』。」
部份留言節錄如下︰
有同感,覺得好多人都係追逐金錢、名利,呢個年紀應該要有份高薪厚職,但權力愈大責任愈大,我只係想有份穩定收入,但身邊人就會覺得你好唔爭氣。
好多時候,我哋為咗維持好不容易先得到嘅一切,只能夠繼續辛勤落去,根本無從選擇。但正正因為睇清咗呢份無奈,我哋先至更加要搵方法,令自己嘅內心可以過得好啲。
好欣賞你可以對抗呢個傳統社會嘅思想。我都係對抗緊,但身邊都幾多人比說話我聽,好多話我咁後生就坐係屋企之類,都覺得好難聽。
其實係。好多人用左一生人最當打既幾十年,所謂既搏命搵錢,去到60歲退休,原來除左物質,根本乜都無做過...
其實做牛馬都唔算問題,起碼係正當搵錢。最怕係D垃圾關係影響自己心情就真。
發自內心羨慕你這一代,可以有膽識去拋開咁多親友枷鎖同生活上的約束,希望你往後可以更加愉快地生活,共勉之。
只要冇咩大負擔,呢種生活模式又支撐到自己嘅日常生活,其實有咩所謂。每個人追求高成就同成功,都係為咗有一個幸福嘅生活。咁既然呢種生活係你感受到最幸福嘅生活,咁有咩所謂啫?
屋企人同身邊朋友冇俾壓力你,然後你都冇俾壓力自己,咁基本上問題不大。有時候好容易會陷入自我懷疑嘅輪迴,但係要記住點解自己當初有咁嘅選擇。
「月入15K但無壓力,舒服好多」
「終於搵到有人同我一樣生活方式 ,一樣諗法」可能更意外的是,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網民表示職涯和經濟現狀,都跟該名樓主相似,表示:你不孤單。「我同你一樣,寧願自己辛苦做兩份兼職,都唔想無咗自由時間。」
一人向樓主表示,自己亦屬「半躺平」,雖然現時職位月入「得14、15k」,但沒有壓力,有空可以做Gym打機,單身跟家人同住,所以開支不大。「其實生活只要儘量唔去同人比較,就會舒服好多。」
其他部份留言節錄如下︰
用時間換錢多數情況都係唔值得,換個地方躺平其實唔難。
我都搞唔掂返9放6嘅模式。 而家無錢使果時就炒散,其他時間Hea。
同你情況差不多。80後,疫情前做寫字樓工,疫情開始後就人生轉型,宜家既生活係幾份兼職砌成,但唔辛苦。都係自己想番就番。
無結過婚無小朋友。日後有咩事88左,啲錢錢就會留比姨甥仔。
人生無好大既規劃,但有啲中短期既目標,有啲野想做想玩,感覺比以前朝九晚六係寫字樓、晚六朝九係WHATSAPP秒覆工作群組要舒服多。
活得開心係香港係一種極度奢侈,同埋其他人會言語上壓制你。活得有錢(或賺到好多錢)就會得到其他人羨慕/讚賞/仰慕,其他人想酸你都酸唔到,因為佢地覺得財大氣粗。
兼職可能有益心理健康
另有一名網民長留言表示,暫時過上類似生活,為之爽快:「人生係應該要享受,返工只係一個找錢嘅途徑。」
我發覺我返工時物慾係最旺盛 ,但係一停咗返全職,就會專心放在內在心靈。
人大咗就係想要時間多於錢。雖然我都係做兼職,之前就返全職,但起碼我的時間攞嚟進修去旅行,做自己想做嘅事情~有做人的意義。
有人質疑逃避責任
不過,留言有少數質疑者指出,樓主在逃避責任,將來也未必能繼續照顧自己:「好,咁當你老咗,病咗,冇醫保冇積蓄,唔好再怪社會冷血,到時你仲覺得『舒服』先算你贏。」
但該帖風向真的算一致。其他網民都有考慮到醫療保健,但都好「齊心」安慰樓主:「其實心情好就會少好多病痛,要賺完啲錢俾曬醫生,仲要好辛苦,就會問自己jm(做乜)。」
Touch wood如果啲大病醫幾年又會復發嗰啲,有時就算每個月儲幾千,都唔會夠錢醫。
放心Ching,俾你儲到一千萬俾你買爆高端保,病魔來襲時可能都只係換嚟私院姑娘換片換密啲,同埋進入大直路時姑娘俾多幾次嗎啡。死亡同痛苦係好公平,有錢唔會唔痛苦或唔會死。
樓主回應網民稱,所見略同,相比金錢,他更在意自己內心的平靜:「早幾年返工真係返到抑鬱,覺得自己係時候需要抖下,如果唔係搵幾多錢都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