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香港買樓的人,有一半是國內人,新樓比例更加多一些,國內人熱衷在香港買樓,除了香港有特殊優勢之外,就是從來沒有爛尾樓,最多只是樓價下跌,不過樓價升跌是各安天命,爛尾樓則代表樓市病入膏盲,任何人都不會在一處出現爛尾樓的地方買樓,所以,香港首先要防止爛尾樓出現,如果銀行以對付投資者的手法對付地產商,爛尾樓隨時會出現,不但影響樓市,甚至影響香港經濟同聲譽。
近一年來,銀行都以樓價下跌而要求投資者補差額,注意的是並示不是物業變成負資產,只是業主未能按照銀行補差額,打一個比喻,投資者用一億買物業,借了四成,借貸比率是40%,樓價下跌三成,借貸比率57%,理論上仍然安全,但銀行要求客戶補差額至借貸比率低於50%,客戶要補500萬差額,所以,有部份投資者努力賣樓還債,亦有部份躺平,由於仲有咁多水位,銀行亦不急,不過躺平代表放棄抵抗,以後就要俾多啲利息。
銀行如果以對付投資者手法對付地產商,咁就大件事,因為地產商所持有的是建築中地盤,根本很難搵人接手,如果銀行一意孤行,最後地產商躺平,就會出現爛尾樓,當爛尾樓出現,人們就會對香港樓市失去信心,所以,銀行要對地產商手下留情,否則就會害死香港。
https://www.property.hk/article_content.php?author=PHK_TML2&id=139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