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凱琳是天水圍公屋狀元,爸爸也沒有什麼文化,生活艱難,爸爸一直叫女兒不要讀書,快點出來做事幫補家計,何凱琳從小就幫人補習,一毫子也不使爸爸的,她的跳級應該是因為想省錢,讀書時間越久,生活費用越多,所以她跳完又跳。
沈詩鈞爸爸不同,他自己跳過兩次級,又是碩士畢業,是屬於社會精英。
兩個爸爸的不同,令他們的人生走了不同的方向。
何凱琳入醫學系後讀了三年,成績不好,只好轉讀心理學,從 year one讀起。即是那些級是白跳的,她畢業時也和其他人一樣年齡。年紀不是最大問題,而是沒有什麼成就,其實不能怪她,她的家庭支援太少。很多人以為父母的支援就是金錢上的,其實不是,人生導師式的支援才最重要!
而沈詩鈞在父親強大的支援下,過完一關又一關,最後終於做到客席助理教授。那個職位是400挑一的,而且面試的全是精英,你說有多難!以前有記者採訪報導,問沈詩鈞識不識周秀娜,沈詩鈞不識,就覺得人家不正常,香港記者的水平真的有夠低的,為什麼不問人家的成功是怎樣做到的?
哥哥沈怡謀已經28歲,就快成家立室了,但父親仍然會催他出論文,其實無論什麼歲數,爸爸完全沒有把指導放下,每次他續約需要幫忙,父親就會去。在父親的策略下,又成功轉到華威大學任教,聽說職級又比之前高了。
兩個兒子的成功,不是只靠聰明,而是人生經驗的分享。成功背後,其實有那隻 invisible hand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