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名為「老鼠人」(Rat People)的生活方式,近期在中國社會迅速走紅。(影片截圖)
近期在中國社交平台,有關「老鼠人」的話題不斷熱炒,許多年輕人在影片中分享他們幾乎不出門、不工作、整天躺床的頹廢狀態。
在一段流傳廣泛的影片中,一位年輕女孩分享了她的「老鼠人日常」:上午11點20分醒來,下午1點20分吃外賣,2點繼續小睡,傍晚點奶茶,餵貓後繼續回床上,晚上吃飯、看劇,凌晨2點半再入睡。
一位在武漢上班的女孩表示,成為「老鼠人」是她深思熟慮後的主動選擇。「反正生活也沒甚麼期望,一眼望到頭就是這樣。與其出去閒逛,還不如窩在家裏」。
這種「老鼠人」 現象被認為是「躺平」文化的延續,它反映了中國當代年輕人在高失業率、內卷嚴重、前途渺茫的困境下,進入又一種「擺爛」模式,這一方面體現出對生活的消極抵抗,一方面表現出對現實的無奈和妥協。
重慶市協和心理顧問事務所所長譚剛強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分析,相比過去的「躺平」,當下的「老鼠人」感受到的沮喪程度更深。
譚剛強說:「躺平僅僅是工作太勞累,或收入不高,但至少還有工作可做、有收入可收。當下年輕人面臨的現實,不再是簡單地振作起來就能解決——他認真讀書,但讀了書還是沒有出路;他認真工作,但工作都可能沒有了;他認真生活了,但生活質量也沒有提升。」
台灣開南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張執中認為,年輕人選擇做「老鼠人」,是他們對當前經濟社會條件、學歷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回應,也是他們對內捲、加班文化和高壓環境的集體抗拒。
張執中對《聯合早報》表示,這一代年輕人通過教育實現階級躍升的速度已經放緩很多,再疊加經濟放緩,他們的壓力和挫折感比過去來得更大。
張執中說,年輕人面臨的處境,與中國經濟能否再取得穩定增長息息相關。雖然當代年輕人比以往更主動地表達對工作環境的不滿,但能否改變現狀,仍取決於國家和企業能否真正為青年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