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經濟嘅繁榮時期主要係喺20世紀中葉,特別係1943年獨立後到1975年內戰爆發前嗰段時間,當時被稱為「中東小巴黎」同「中東瑞士」,以貝魯特為中心,經濟、文化同旅遊業都好蓬勃。以下係嗰陣嘅概況:
1. **金融中心地位**:
黎巴嫩,特別係貝魯特,喺50至60年代係中東嘅金融中心。銀行業好發達,吸引咗好多國際資本同投資。黎巴嫩嘅銀行保密制度同自由兌換貨幣政策,令佢成為中東地區嘅資金樞紐,好似今日嘅杜拜咁。經濟主要靠服務業,特別係金融同貿易,服務業佔勞動力三分之二。[](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735325)[](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371033635997749248.html)
2. **旅遊業同文化多元化**:
黎巴嫩因地理位置優越(地中海東岸、氣候宜人、有山有海)同歷史遺跡(如巴爾貝克神廟),旅遊業好旺盛。貝魯特以其開放同多元化嘅文化聞名,吸引好多遊客同外資。當時嘅貝魯特有沙灘、夜生活同高檔餐廳,係中東嘅旅遊同娛樂熱點,仲有「東方巴黎」嘅美譽。[](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735325)[](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9944)
3. **經濟結構同社會開放**:
黎巴嫩經濟以服務業為主,海運同空運發達,貝魯特港承擔全國60%嘅海運業務。社會風氣相對開放,基督教同伊斯蘭教共存,女性喺沙灘上可以著比基尼,同時亦有傳統穆斯林文化,展現多元景象。[](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735325)
4. **政治穩定與認信主義**:
1943年獨立後,黎巴嫩採取認信主義政府形式,按宗教派別分配政治權力(總統由馬龍派基督徒擔任,總理由遜尼派穆斯林擔任,議長由什葉派穆斯林擔任),令初期政治同經濟保持穩定。呢個制度幫黎巴嫩維持咗一段時間嘅繁榮。[](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25E9%25BB%258E%25E5%25B7%25B4%25E5%25AB%25A9)[](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663931)
5. **腓尼基傳統嘅影響**:
黎巴嫩嘅經濟繁榮同其歷史上腓尼基人嘅航海同商業傳統有關。腓尼基人擅長經商同航海,奠定咗黎巴嫩作為地中海貿易中心嘅基礎,呢種傳統延續到現代嘅金融同貿易優勢。[](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735325)
**點解繁榮結束?**
呢段黃金時期喺1975年因黎巴嫩內戰(1975-1990)而終結。內戰由宗教派別(基督教同伊斯蘭教)嘅權力爭奪同巴勒斯坦難民湧入引發,導致經濟崩潰、基礎設施破壞同大量人口流失(約90萬人流離失所)。內戰結束後,雖然有短暫復甦,但敘利亞同以色列嘅干預、2020年貝魯特港爆炸同近年嘅金融危機(貨幣貶值90%)令黎巴嫩經濟一蹶不振。[](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3392)[](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25E9%25BB%258E%25E5%25B7%25B4%25E5%25AB%25A9)
總括黎講,黎巴嫩喺繁榮時期係中東嘅經濟、文化同旅遊明珠,靠金融、旅遊同貿易帶動,但內戰同政治不穩最終摧毀咗呢個榮景。想知更多細節或者某啲特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