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多間戲院以至整條院線結業,今年以來,戲院數目淨減少了4間,至53間。具中資背景的影藝戲院近日逆市擴張,影藝母企銀都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培育接受訪問時坦言,現時經營環境相當艱難,預料今年底前會再有戲院結業,按目前票房水平估算,本港僅可養活約50間戲院,即意味再有數間戲院結業。本報翻查數據發現,過去兩年共有13間戲院全年票房曾低於千萬元水平,當中有10間已經結業。
受惠早年漫威(Marvel)電影熱潮,本港電影票房收入於2015年至2019年間曾攀升至18億至19億元的高峰水平,戲院網絡亦隨之擴張。2014年底,全港只有47間戲院,至2021年已增至64間,即7年來累計多17間戲院,平均每年開2.4間。
然而,隨着疫後市民觀影習慣改變,加上具叫座力的港產片、荷里活片數量減少,戲院票房大不如前,去年跌至僅12.7億元;而自2024年初以來,本港不斷有戲院結業,至今一年半「執笠」戲院已達18間,當中7間獲同業接手。
海運戲院去年票房僅438萬
翻查由文創產業發展處委任業界統計的資料,2023年及2024年共有13間戲院全年票房收入曾低於1000萬元,當中10間已於這兩年先後結業,例如尖沙咀海運戲院2024年票房僅得438萬元,鴨脷洲MCL海怡戲院2023年票房只有964萬元;餘下3間尚在營運的包括紅磡寶石戲院(121萬元)、葵涌Lumen Cinema(599萬元),以及MCL數碼港戲院(926萬元)。
至於去年票房徘徊下游水平、介乎1000萬至1200萬元左右的戲院,則共有6間,包括近日減價吸客的堅尼地城高先電影院,去年票房1275萬元,按此計算,即每月平均戲飛收入約106萬元。早年有報道指出,高先最初以46萬元承租現址,2022年續租,未清楚其續租租金水平。
林培育表示,戲院結業有不同原因,部分是由於租約到期、生意減少,又預見不到會有盈利,故選擇結業。他提到,本港高峰時曾有65間戲院,現剩下約57間,而去年本港票房已倒退至約2011年水平,當時戲院數目僅約50間:「將來再有戲院結業都不會奇怪,如果票房回到2011年,那戲院是否都應該去返50間左右?」他認為,若整體戲院數量減至約40間將最為理想,做生意壓力會細些,「叫做無咁辛苦」。
他認為,以前香港很多人去戲院是主要娛樂,但現時消費模式改變,只有大製作影片,觀眾才會到戲院;質素差一些的已不會入場。林培育分析,一張戲票售價約100元,約五成給片房,餘下50元才用作交租、維修及出糧予員工;惟現時票房太低,戲院經營壓力很大,已是薄利甚或無利可圖,故要以「一條龍」形式經營的院商,才能靠製片及發行部分來拉上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