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找一個伴
2025-07-13 10:26:28
你信d氣候撚, how dare you?古代一樣咁熱
唐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麥枯槁”。《舊唐書·德宗紀》 上稱,這一年“夏,熱甚”。通俗說來,就是這個夏天太熱了。
五代後梁開平二年六月辛亥(公元908年7月17日),《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記載,這天是“亢陽”,意思是太陽太厲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說的“毒太陽”。
這樣的極端天氣在北宋初年較多,而且宋代詩中多有描寫。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已旬日,熏炙勢自如”;陳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頃刻不可對”……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六月,大熱,民有渴死者”;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四月丁卯“隆暑”,六月壬午“人多渴死”。
在公元1400年以前,高溫熱浪天氣涉及範圍最大的一次,發生於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當時的皇帝是趙擴(寧宗),今河南、安徽、江蘇、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熱災。這一年又恰逢大旱,災情嚴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這樣的記載:“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然而,嘉定八年並不是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於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從《中國三千年氣像記錄總集》第三卷“清代氣像記錄(上)”中可以看到,這一年高溫幾乎涉及半個中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整個華北地區異常炎熱,可以說是超級酷暑。有關乾隆八年極端炎熱記錄,在所涉地的史志上均有記錄,茲錄幾條如下——
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師威暑。”(《續東華錄》)
天津:“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同治《續天津縣志》)
河北高邑:“(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民國《高邑縣志》)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乾隆《浮山縣志》)
山東高青:“大旱千裡,室內器具俱熱,風炙樹木向西南輒多死。六月間,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熱死。”(乾隆《青城縣志》)
由此可見,當時的整個華北地區完全進入“燒烤模式”。《續東華錄》中使用了“威暑”來記錄當時的高溫,天氣熱得像發了威要吃人的老虎,來勢凶猛。
這一年夏天,以北京的情況最糟糕。當時法國教士A.Gaubil(中文名“宋君榮”)正在北京,他在日後寄往巴黎的目擊報告中寫道:“北京的老人稱,從未見過像1743年7月這樣的高溫”;“7月13日以來炎熱已難以忍受,而且許多窮人和胖人死去的景況引起了普遍的驚慌。這些人往往突然死去,而後在路上、街道或室內被發現,許多基督徒為之禱告”。
當時北京總共熱死多少人?宋君榮引用當時朝廷官員的統計稱,“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內已有11400人死於炎熱。”實際被熱死的人數當不止這些,加上其他地區,死人之眾可想而知。
史上最熱夏天的溫度到底有多高?根據中國氣像局國家氣候中心古氣候研究室主任、氣候變化研究首席專家張德二的研究換算,1743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氣溫值,均高於40℃。其中以7月25日的溫度值最高,達到了驚人的44.4℃。
這一極端高溫紀錄至今未被超過,1942年和1999年夏季,華北先後出現了兩次極端高溫紀錄,分別為42.6℃、42.2℃,低乾隆八年2℃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