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環線|香港破繭之路,由「國標」突破開啟?
特區政府在本周二(7月8日)宣布把北環線主線與連接新皇崗口岸的支線合併規劃建與建造,以求使整條鐵路在2034年全面完成。引入「國標」成為這項決策最受矚目的焦點。當局形容此舉是按照「以結果為目標」的思維,通過引入與鐵路建造相關的內地標準、做法和資源提升建造效率。
政界對此普遍表示歡迎,但這個以效率為核心的「突破」,也引出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香港長期引以為傲的基建實力與工程標準,在時間和成本效益上已不具備優勢,甚至落後於人。其背後折射出的不僅僅是基建工程模式的轉變,更深刻的問題是:在新的區域融合格局下,香港能否全面重新檢視習以為常的社會經濟治理思維,抛棄過時觀念,以取長補短的智慧去重建制度優勢,構建全新的發展路徑?
破局之前,令特首心急如焚的北都
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期多次表明對北部都會區發展心急如焚,明言相關項目可以做得更快。任何新發展區的規劃,都無法脫離「基建先行」的原則,打造好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才能為新區的居住、商業與產業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讓新區快速、有序地發展,而北環線正是北都集體運輸系統的骨幹。
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周二拍板批准北環線項目第一部分財務安排,政府新聞稿指出,「北環線項目的策略價值重大。政府發揮敢於破局的決心,果斷作出了三大突破,為項目提速提效」。三大突破有兩項涉及與內地「接軌」,包括因應項目跨境元素善用內地方式和能力建造以精簡項目整體流程和加快程序,以及引入與鐵路建造相關的內地標準、做法和資源,將支線規劃大幅提前,與主線在2034年或之前同步開通,較原先估計的時間表提早約兩年。
當國標代表領先,是時候走出優越感陷阱
曾幾何時,香港社會乃至政府內部,對「內地標準」存在不少固有偏見,習慣於居高臨下地看待兩地差異。這種心態的形成有其歷史淵源,但時移世易,隨着內地科技發展與工業技術突飛猛進,它日益顯得不合時宜。
內地不僅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速鐵路網,其建造技術亦一日千里,主導制定了多項國際鐵路標準。路政署官員便直言,北環線工程引內地標準既可減低成本,也不會影響乘客體驗,因為內地鐵路標準及基建技術都處於全球領導地位,其混凝土結構及地基等設計標準亦適用在香港項目。這是對長期以來社會偏見的直接糾正。它提醒香港直面現實,過去我們在許多方面曾是領跑者,如今卻成為被動的追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