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西岸卑詩省通往美國華盛頓州的和平拱門出入境管制站(Peace Arch Border Crossing)是最繁忙的美加邊境管制站之一。往年夏日時節,大批加拿大居民驅車南下享受美好時光,但今年出奇地冷清。
自從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加拿大展開主權威脅和貿易關稅戰以來,加美關係大逆轉,加拿大人不願意南下美國了。
位於美國邊境的小城鎮日子都很難熬,其中一個是布雷恩市(Blaine),就在和平拱門出入境管制站旁。
布雷恩是美國西岸5號州際公路最北端的濱海小城,人口5000多人,緊鄰著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薩里市(Surrey)。由於它是大溫地區進入華盛頓州的第一站,經濟活動高度依賴加拿大。
邊境出入境數據顯示,今年2月起,南下過境和平拱門管制站的車流量大幅下降,每個月平均比去年同期減少一半左右;例如去年4月從加拿大過境該管制站的車流量為7萬7839輛,今年同期卻僅有3萬8648輛。
記者近一個月內2次實地驅車考察過境情況,只能說「颼颼涼意」撲面而來。
往年夏天因應龐大車流量,邊境管制站所有檢查車道都會開啟,即便如此,排隊過境仍常需等待一個多小時以上。如今盛夏週末,只開了2個常規車道和一個加速美加邊境通關的Nexus卡快速專用道,但每個車道只排了5、6輛車,不到10分鐘就能迅速過海關。
位於管制站前的大片綠地是著名的和平拱門公園,往年遊客如織,如今寥寥無幾。
和平拱門公園橫跨美加邊境,任何從一側邊境進入公園的人們可以自由地漫步到另一側國度,不需要經過海關檢查。這種人與人自由流動的氣氛,印證了和平拱門的意義。
這座白色建築物坐落加美邊境上,1921年揭幕,以紀念根特條約(Treaty of Ghent,英美停止1812年戰爭的和平條約)簽署,象徵著百年來美加兩國深厚的情誼與友好。
因邊境冷清,整個布雷恩市宛如一潭死水,鎮上各類商店生意都一落千丈。星巴克店員美莉莎(Melissa)對記者說:「以前來店客人8成以上都是加拿大人,現在加拿大人不來了,情況很糟。這個星期鎮上舉辦音樂節活動,才吸引一些其他城市的美國人來觀光,稍微有了點人氣。」
布雷恩市僅有2條主要街道,卻設立了6個加油站。因為加拿大油價比美國貴,很多加拿大邊境居民長年習慣特地通關到布雷恩加油。如今在「買加拿大貨」(Buy Canadian)運動和「抬起手肘」(elbows up,起源於冰球運動,指勇於反擊)的愛國情操驅使下,布雷恩市的加油站門可羅雀。
住在加拿大邊境薩里市的台灣移民王啟然說:「我們家開車過境只要十幾分鐘,以前每週末都會去加油、吃冰淇淋、海邊散散步,如今再也不想去了。」
另一個讓加拿大人更不願南下美國的原因是:5月1日起,美國在進入加拿大海關前額外設置了檢查哨。
記者過境回程返加拿大時,看到檢查哨就設在5號州際公路上,從美國駛進加拿大海關前1公里左右。當時4名美國邊境警察攔車,要求一名車主打開後車廂,帶著警犬搜尋一遍後才放行。
在布雷恩工作的移民律師桑德斯(Len Saunders)對美國的新措施感到震驚,因為幾十年來從未發生這樣的事情。他說:「通常因為要逮捕逃犯或有兒童失蹤警報時,才額外有檢查哨。如今相安無事的日子也搞得人心惶惶。」
美國當局表示,根據國土安全法,隨時查緝是合理作法,加強車輛搜查是為了防止毒品走私和人口販賣。
加拿大政府提醒國民:「當你進入美國時,美國邊境人員有權搜查你的電子設備,例如手機、電腦或平板電腦。他們可以不提供理由,就要求你輸入密碼、打開電子設備。如果你拒絕,他們可能會沒收你的設備。」
布雷恩市長史都德(Mary Lou Steward)也覺得無奈,因為這很明顯會進一步扼殺加拿大人造訪美國意願。
和平拱門關口附近的免稅店老闆拉裘(Peter Raju)也非常苦惱。他說:「只要想到出入境還要被額外刁難,就沒有人想來了。我們的營業額已經驟降6、7成,再下去真要關門歇業了。」
布雷恩市和當地商會只能自救,最近推出歡迎加拿大人的宣傳運動,許多商家貼上「歡迎,我們都是鄰居!」(Welcome, We're All Neighbors Here!)貼紙,並懸掛加美兩國國旗,展現友好態度。
一些長期反對中國霸權的加拿大人對記者苦笑說,風水輪流轉,去年大家還同仇敵愾劍指中國,如今美國成了頭號敵人。「想呼朋引伴、集結上百人抗議中國的難度,可比抗議美國難多了。」
根據華府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8日公布民調,59%加拿大人把美國視為「國家最大威脅」,遠比排名第2的中國(17%)和第3的俄羅斯(11%)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