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霸主Meta正努力在人工智能(AI)競賽中追趕OpenAI和Google的步伐。然而,最新模型Llama 4的評測風波令內部士氣與外部聲譽雙雙受挫。為了扭轉局面,Meta以天價薪酬從競爭對手搶奪頂尖AI人才,並大刀闊斧整改AI部門,成立「超級智能實驗室」。
Llama 4的評測風波:高分背後的真相
今年4月,Meta發布了Llama 4系列,宣稱其Scout和Maverick版本在基準測試中擊敗DeepSeek v3和Gemini 2.0,成為業界焦點。這款採用混合專家(MoE)架構的模型被寄予厚望,然而不久,評測的爭議便將Meta推向風口浪尖。
問題出在LM Arena,一個廣泛使用的AI模型測試平台。研究人員發現,Meta提交的Llama 4 Maverick「實驗性」版本與公眾可下載的版本表現天差地別。公開版本在長文本處理和推理任務上遠不如測試版本,甚至在某些場景下被指「連簡單的數學題都答錯」。《TechCrunch》率先報導了「誘導式評測」(bait-and-switch)行為,指責Meta可能故意用優化版本「刷分」(參考:TechCrunch, 2025/04/07)。《The Register》更直言,這種做法讓Meta的開源承諾蒙上陰影(參考:The Register, 2025/04/08)。
Meta高管迅速出面滅火,稱實驗性版本與公開版本的差異是因為模型尚未「調校完成」,並承諾未來提高透明度。然而,這一解釋未能平息質疑。X平台上,AI研究員@AIWatcher直言:「Meta這是在玩火,排行榜不是遊戲,誠信比高分更重要。」更糟的是,Llama 4「巨獸」(Behemoth)版本的發布已從夏季推遲至秋季,顯示技術挑戰遠超預期(參考:PYMNTS.com, 2025)。
這場風波讓人不禁聯想到一個問題:Meta是否過於急功近利?在OpenAI的GPT-5和Google的Gemini 2.0步步緊逼下,Meta似乎急於證明自己,卻不小心炒車。這也讓業界開始反思:AI評測的標準究竟該如何制定,才能避免這樣的「分數遊戲」?
挖角狂潮:3億美元的獵才戰
如果說Llama 4的爭議暴露了Meta的技術短板,那麼其在人才市場上的瘋狂行動則展現了捲土重來的決心。2025年,Meta發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挖角戰,目標直指OpenAI、Google等。Mark Zuckerberg親自上陣,用天價薪酬和豪華承諾吸引頂尖人才。Meta的挖角策略簡單粗暴:錢砸到位,人才自然來。據《WIRED》報導,Meta向頂尖AI研究員開出高達3億美元的四年合約,首年薪酬可達1億美元,且股票立即歸屬(參考:WIRED, 2025)。
Meta CTO Andrew Bosworth在內部會議中試圖淡化爭議,稱1億美元簽約獎金僅限於「極少數領導角色」。但據傳,Zuckerberg曾親自打電話給一位OpenAI研究員,開場白是:「你想改變世界嗎?我們有無限的GPU!」這句話迅速在AI圈內成為梗。
Meta的獵才行動成果斐然,以下是幾位重量級人物:
• Alexandr Wang:這位Scale AI的年輕CEO是Meta的最大收穫。Meta以143億美元收購Scale AI 49%的股份,成功將Wang招至麾下,擔任新成立的「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 MSL)的首席AI官。Wang以數據標註和AI訓練技術聞名,他的加入被視為Meta在數據處理上的重大突破。
• Nat Friedman和Daniel Gross:Meta部分收購了Safe Superintelligence(SSI),招募了前GitHub CEO Nat Friedman和SSI共同創始人Daniel Gross。兩人將在MSL負責AI產品的商業化。Friedman有工程背景和Gross的創業經驗。
Meta從OpenAI及Google挖來多位核心研究員,包括:
Trapit Bansal:參與OpenAI o1模型開發,專長於強化學習。
Shengjia Zhao、Jiahui Yu、Shuchao Bi、Hongyu Ren:OpenAI生成模型和多模態AI領域的專家。
Johan Schalkwyk: 負責Google語言技術開發,專注於語音識別及自然語言處理(NLP)。
Huiwen Chang:來自Google Research,以開發圖像生成工具聞名。根據《India Today》報導,他在圖像處理同生成式AI領域有重要貢獻。
OpenAI的反擊
Meta的挖角行動讓OpenAI如臨大敵。Sam Altman公開表示,儘管Meta開出天價薪酬,但OpenAI的「最優秀人才」尚未離開。為穩住軍心,OpenAI迅速調整薪酬結構,已為核心研究員加薪30%並提供更多股票激勵。OpenAI內部也流傳著一則八卦:一位研究員收到Meta的offer後,選擇留下,因為「OpenAI的使命感更強,而且咖啡更好喝」。
AI部門大洗牌
Llama 4的爭議和人才爭奪只是Meta轉型的冰山一角。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內部組織的大規模重組,特別是AI部門的整改。2025年6月30日,Mark Zuckerberg發布內部備忘錄,宣布成立「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 MSL),將原有的基礎AI研究(FAIR)、產品開發和大型語言模型(LLM)團隊整合為一個超級部門。MSL的使命是加速人工通用智能(AGI)和超級智能的研發,實現Meta「為每個人提供個人化超級智能」的願景。
Zuckerberg在備忘錄中直言:「我們落後了,但現在是時候迎頭趕上。」MSL的成立標誌著Meta從分散的AI項目轉向集中化、商業化的研發模式。
MSL的領導結構是重組的核心:
• Alexandr Wang:作為首席AI官,Wang直接向Zuckerberg匯報,負責MSL的整體戰略。他以數據驅動的思維和創業背景聞名,被外界視為Meta AI的「新掌門人」
• Nat Friedman:前GitHub CEO Friedman與Wang共同領導MSL,專注於將AI研究轉化為商業產品。
• Yann LeCun的角色調整:作為AI領域的傳奇人物,Yann LeCun(楊立坤)曾是Meta FAIR的靈魂人物,直接向Zuckerberg匯報。然而,隨著MSL的成立,LeCun的角色發生了顯著變化。他現需向Wang和Friedman匯報,負責FAIR的基礎研究,但行政權限大幅縮減
LeCun的「降級」引發了業界熱議。有人質疑:「LeCun是深度學習的先驅,現在卻要聽命於兩個商業背景的領導,這合理嗎?」Zuckerberg的備忘錄未提及LeCun,僅強調Wang和Friedman的角色,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LeCun地位的猜測。不過,LeCun本人在X上回應稱:「我對新結構很樂觀,FAIR的使命是探索AI的未來,這一點不會變。」但無可置疑,這場重組讓Meta的AI部門更具商業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