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曜明】
北京政府多年來對新疆的強力管控與「反恐」敘事,已不僅是安全政策,更正在形塑一整個社會對新疆維吾爾族群的集體定性──「潛在的恐怖分子」。這一思維正逐步內化為中國漢族社會的普遍共識:「新疆沒有無辜者。」
這並非空穴來風。多項輿情研究指出,2017年以來中國國內社交媒體與主流媒體上,圍繞新疆的論述出現高度一致化,維吾爾人被描繪成「不守法」「易激進」「受外國勢力煽動」。國家媒體不斷重複使用「打擊三股勢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作為新疆政策的合法性基礎,營造出新疆穆斯林社群是一體化敵對群體的印象。
網民輿論:「就該送去教育營」
在新浪微博、知乎、百度貼吧等平台,關於新疆議題的熱門評論往往帶有集體懲罰式語言。
例如:「管你是不是恐怖分子,新疆那些人從小就被灌輸極端思想,不管教怎麼行?」、「這些人不怕死,只好讓他們怕國家。」、「不想被抓就別信教。」、「一開口便是阿拉花。」
類似言論獲得大量點讚與支持,幾乎無人質疑是否存在「無辜的受害者」,反映出一種「集體原罪」的邏輯。
根據美國紐約時報2020年公布的中共內部文件(俗稱「中國電文」),中共高層官員明確下令:「要對新疆人進行思想改造,即使他們沒有犯罪,也可能有潛在危險。」這種「預防性打壓」進一步淡化了「無罪推定」的概念,也導致社會默認新疆人應被高度監控與「再教育」。
國家語言的去人化功能
2014年以來,官方文件與新聞頻繁使用「暴恐分子」「極端思想滲透」「宗教變異」等措辭,刻意將個別行為泛化至整個族群。例如,一名學生在學校禁食齋戒就可能被視為「極端化傾向」,村民私下聚禱則可能被標籤為「非法宗教活動」。
在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播出的紀錄片中,曾出現如下敘述:「宗教極端思想像病毒一樣傳播,一個人被感染,整個家庭、整個村子都會受影響。」這類說法等同將信仰與恐怖主義劃上等號,讓新疆人整體被視為「社會毒瘤」而非具人權保障的個體。
民眾意識形態的改造完成?
根據中文大學與海外維權組織的合作調查,2022年有超過七成接受訪問的中國內地受訪者表示「理解政府在新疆設立再教育營的必要性」,其中近大半數表示「所有有伊斯蘭背景的人都需要監控」。雖然此調查樣本受限於跨境技術與受訪者安全問題,但仍顯示出輿論方向的冰山一角。
而在知乎平台上對「是否支持新疆再教育營」的熱門投票中,最高票選項竟是:「要讓他們知道誰是老大。」這種對於少數民族的羞辱與去人化,早已不僅是極端民族主義者的言論,而是進入主流民族話語中,構成一種「日常化的種族偏見」。
從治理到滅聲
中國對新疆穆斯林的輿論與政策,也正走在極端的軌道上。當一個社會普遍接受「整體懲罰」為治理邏輯,當「沒有無辜者」成為公認立場,那麼從再教育到再清洗,只是一步之遙。
---
📌 真相不能被強權掩埋。
當人被消音、他們的信仰與文化被視為威脅,我們不能裝作看不見。這不只是人權議題,而是文明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