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和街車位罵戰證「一泊二食」難度高﹐香港「泊車經濟」的現實挑戰。(Google Street View; Vernon Yuen/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網絡圖片)
想泊咪表被包圍 遭粗口辱罵
一名司機上周六在享和街發現有咪錶位空出,正準備泊車時,突遭數名車房職員包圍,並以粗口指罵,更被質問「你係咪新嚟㗎?」揚言「隻揪」。有網民證實,享和街長年有車房以雪糕筒、雜物等霸佔咪錶位之情況,形容該處為「泊車重災區」。
這次事件正好突顯了政策與現實之間的斷層,雖然政府提出仿效外地,鼓勵車主以泊車帶動消費體驗,但在香港部分地區,連合法泊車亦可能引來肢體衝突與恐嚇,或嚇怕內地司機。
車位比例十年不升反跌
根據運輸及物流局2024年呈教立法會的數據,截至2023年,全港有約63.2萬輛持牌私家車及客貨車,泊車位約71.3萬個,即每輛車平均對應1.13個車位。從長線數據觀察,2021年8月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討論文件顯示,2010年時全港車輛數量為45.7萬,泊位則達63.3萬,比例達1.38。
2010年與2023年比較,泊位增長未能追上車輛數目上升,反而供應比例有所下降,雖然與政府訂立理想比例的1.4至1.5不算太遠,但由於數字以全港平均計算,部分熱門地區例如銅鑼灣、尖沙嘴等地車位較為緊張,港人搵車位已經夠難,更遑論「粵車南下」司機的體驗。
車位流轉沿用1967年標準
值得關注的是,政府路旁咪錶泊車位本應屬「短暫停泊」用途,並以收費控制使用率。根據1967年交通諮詢委員會定下的原則,收費應足以維持約15%的空置率,確保流轉。換言之,泊車收費既是為公共空間設限,也是一種資源調節工具。
不過這個流轉標準實際執行往往存在困難,例如泊車位置被長期霸佔或私用,無論泊車收費調高與否,亦難達致流轉目的,甚至會令政策被扭曲為利益輸送。
香港私家車泊位短缺,警員親切地對違規司機奉上牛肉乾。 (Photo by Dickson Lee/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一泊難求」未解 「泊車經濟」難求
「粵車南下」最快將於今年11月實施,預計初期每日會開放100個名額,讓合資格的粵籍車輛駛入香港市區,每次可逗留三至數天。儘管政府倡議設計泊車套餐,並鼓勵商戶提供優惠;但泊位供應不足、長期被霸佔等結構性問題到目前仍未解決。香港土地資源有限,空間遠不及內地開闊,若內地車主在港搵位困難,甚至遇上言語恐嚇、衝突風險,恐將削弱旅遊吸引力,與原意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