佢前言講得幾好 除咗部分日本社會先有嘅觀念
其他嘅位根本同今時今日我地過緊嘅生活無分別

抱著這種無力感,步調緩緩的反覆做相同事情的我們,一點一點忘掉「真正活著的真實感」。已經漸漸忘了自己是活著還是死了,你有感覺自己是「活著」嗎?現在,生與死之間,只被一條細得幾乎看不見的界線隔開而已。 因此,「生命很重要,所以不可以自殺。」、「只要能活著,一切都會有轉機。」、「因為周遭的人會難過,所以必須活著。」這類的話,已被打入冷宮,不再具有任何說服力。制止自殺的有效話語,已經消失;引導自殺的信號已經出現。 是的,要死也可以。如果上班或上學,活著很不舒服的話,很無趣的話,甚至還很痛苦的話,是可以跨越細得快看不見的界線去尋求死亡,任誰都無法加以阻止。 前面也說過,反正活著,一切也不會有所改變。雖然不具有特異功能,不過大致上可以知道,今後的社會或自己會發生什麼樣的事。「將來!將來!」,就算這句話再怎麼有說服力都沒用。你的人生,大概是在出生地唸小學和中學,上補習班為聯考讀書,然後進入一所高中或大學就讀,渾渾噩噩玩了四年後進入某家公司上班工作。男性的話二十來歲三十歲前結婚,隔年生子,幾次的工作異動或陞遷,最高升到經理職位,六十歲退休,之後的十年或二十年過著享受自己興趣的生活,最後死亡。頂多就是這樣。而且,令人絕望的,這竟是最能讓人安心的理想人生。 在這樣的狀況下,平凡活著已經再也沒什麼重大意義了。假使不是現在活著,或許只是像做烤雞用的嫩雞一樣,「被給予生命活著」而已。所以在適當的地方為人生畫上休止符,並不是「悲傷不已」、「不會發生第二次」、「擔心會出現波及效應」這類的問題自殺是相當積極的行為。
說什麼「枯燥乏味」並無濟於事--因為我們運氣不好,就出生在歷史的這個舞台。 一直到二十二世紀,我們會每天早上七點鐘起床,然後上學或上班,反覆說一些毫無重點的話。在學校,一次又一次不斷的背英文單字、歷史年號;在公司則一面說些「無聊透了」之類的,卻又以一星期、一個月、一年的週期,反覆好幾個星期、好幾個月、好幾年的做實際上真正無聊的工作。步調緩緩的最先進產品不斷出現,步調緩緩的政治家繼續貪污,電視內容步調緩緩的繼續激動。但是,當關掉電視環顧四周時,卻又是一如往常的另一個每一天。(喚醒「關掉電視後那種奇妙的黑暗」,正是這本書的另一個目標。) 三島由紀夫在他的自傳小說「假面的告白」中,提到:「日常生活」比戰爭還要恐怖。我們總是一忍再忍的過著這種「令人顫抖的恐怖日常生活」。 為的是能帶來莫名其妙的「安定將來」。一路上步步為營,小心翼翼的避免方向有所偏差。沒有像電視連續劇這樣喜劇收場的結尾。只是,奇怪的「喜悅」總是不斷步調緩緩的繼續著。是的!關鍵字是「步調緩緩」和「反覆」。持續的相同事物步調緩慢的反覆出現;這是讓想死的情緒膨脹的第一要素。
本書有提到食藥、吊頸、跳樓、一氧化碳中毒
根據本書死唔去嗰啲人嘅訪問
呢啲死法其實感覺唔到痛苦
另外本書都提到好多單瀕死體驗案例
呢啲案例同大家聽過嗰啲差唔多
見到光 穿過黑暗 聽到音樂 靈魂相聚
令我更加相信死後世界/精神世界嘅存在
「剛上吊就呼吸困難,視野瞬時變成紅色後又成為漆黑一團。看到在空中自己的臉歪了,逐漸聽見奇妙的聲音。聲音逐漸變大,消失在黑暗的隧道裡。自己忽然上升,浮遊著穿過牆壁和門,可以看到下界的情況。突然注意到自己站在平地上,從前面的花園聽到了優美的音樂,還聽到了已故的友人和親屬的聲音,被懷念和相會的心情所驅使向前走了過去。那裡有條三岔的河流,但一股不知什麼力量把我拉了回來。」
體溫降到三十三、三十四度,思考力逐漸減弱,意識模糊不清,會被一種「甘美的恍惚感」籠罩。到了三十至二十三度就失去知覺,直至死亡。降低至二十五度以下時就無法救助了,所以比想像要爽快得多。 對這甘美的恍惚感,某凍死自殺生還者這樣說:「隨著呼吸急促有一種......神智不清,...... 此外,一位學者在訪問而得的報告中,有以下的例子: 「數千條光彩奪目的光線在她眼前閃耀,數千台大砲的轟隆聲在她耳邊響著。腳感到劇烈疼痛,彷彿在針山上跑動似的,不久出現了睡意。一種令人平靜的倦意不斷地湧現,這麼一來好像從世上的擔心和災難中解放出來。 空氣清新,彷彿是春風似的,優美的音樂再次在她耳邊響起。把身子靠在柔軟的皮毛枕頭裡小憩時,各種彩光又在閃耀,不久就神志不清,直到獲救以後才恢復了知覺。」 也有的生還者說:「做了一場在盛大宴會上狂舞的夢。」 根據上述體驗,可以說與跳樓自殺一樣,凍死也是一種除了初期的寒冷以外,完全沒有痛苦的自殺方法。
如果可以無痛苦咁離開呢個痛苦循環不斷嘅世界
其實係好事

睇完成本書有種平靜滿足嘅感覺
其實人應該揀個適當時間早啲logout 早啲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