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的行動愈加極端,公民對其監督的呼聲也愈加強烈。然而,政府的回應卻一如既往──可預測且可悲──將執法者描繪成受害者,並持續掩蓋其暴力行動的真相。
上週四(6月26日),數十名移民在紐約市聯邦廣場法院接受法律程序後,遭ICE特工拘捕。在那天與全國無數的日子裡,ICE如同武裝的私兵,在法庭、農場、工地與商場徘徊,將人從社區中強行拖走。他們的行動隱匿、匿名、帶面罩,彷彿執行著某種白人至上主義的綁架任務。
川普政府不僅未加掩飾,反而全力將這場驅逐大戲公開展示:從與電視名人Dr. Phil合作直播突襲,到張貼被鐵鍊綑綁者送往薩爾瓦多勞改營的迷因,再到國土安全部長克莉絲蒂·諾姆(Kristi Noem)扮成「ICE芭比」拍照。唯獨一件事不能被公開:誰在實際執行這些命令。
---
ICE特工的「受害者演出」
近日引發政府震怒的是一款名為「ICEBlock」的App,允許用戶即時分享附近ICE特工出沒的資訊。代理局長托德·萊昂斯(Todd Lyons)痛斥CNN「不負責任」,僅僅因為該媒體訪問了這款應用的開發者。他聲稱,該App等同於「對執法人員公開懸賞」,導致攻擊事件暴增500%。
但這個「暴增500%」的數據無人能證實,而在ICE語境中,「攻擊」一詞幾乎被徹底掏空其意義。比如,紐約市主計長布拉德·蘭德(Brad Lander)陪伴民眾出庭時遭聯邦特工逮捕,被指「襲警」;又如新澤西民主黨眾議員麥艾佛(LaMonica McIver)試圖視察ICE拘留設施,也被控「妨害執法」。這些指控毫無根據,卻被用來為國家暴力護航。
ICE還經常張貼模糊不清的影片作為所謂「遭襲證據」。在加州聖塔安納一場突襲行動中,三名特工將一名無武裝男子壓倒在地、猛擊其頭頸;事後國土安全部聲稱他「持除草機攻擊執法人員」,然而影片中男子只是試圖避開面罩特工的辣椒噴霧。
---
社區監督與資訊分享,是公共責任
「ICEBlock」僅是全國各地草根社群自發組織的眾多工具之一。從Signal群組到社群媒體警報,這些行動不僅合法,更是保障鄰里安全的公共服務。類似的行動可追溯至1980年代的「庇護運動」,以及長達數十年的「警察觀察網」(Copwatch),它們都是對執法暴力的民間回應。
川普政府試圖以軍事風格掃蕩這些行動。五月初,聯邦特工突襲加州爾灣一戶人家,只因懷疑其兒子張貼揭露ICE資訊的海報。這種激進鎮壓手法與白人至上秩序的歷史一脈相承──將施暴者塑為受害者,將真正的受害者妖魔化為「威脅」。
---
邊境政策真正的受害者是移民
ICE官員聲稱的「風險」,不過是為隱藏自己身份、逃避社會責任的藉口。真實的風險與死亡,則由移民承擔──過去十年中,有多達8萬人死於跨越美墨邊境的過程;僅2025年,就已有13人在ICE羈押期間死亡,包括一名75歲、在美生活60年的古巴移民。
面對這些悲劇,川普的邊境總監湯姆·霍曼(Tom Homan)只淡淡回應:「人們會死在ICE拘留所裡,也會死在縣監與州監。」這樣的冷漠與麻木,是整套制度的本質。
---
掩面執法,是去人性化的工具
ICE特工戴面罩行動,不是因為風險,而是因為他們不想對手上的行為負責。他們無意被社區認出,無意接受抗議,也無意承擔自己作為壓迫者的個人責任。
然而問題並不只是遮臉。即便這些人赤裸面孔、佩戴名牌,他們執行的任務依然是法西斯性的。美國種族主義執法體制的根基從未依賴於匿名,而是仰賴一套結構性的去人性化機制,讓國家能以「法律」之名行暴政之實。
---
真相:移民被當作國家的敵人
ICE的存在建立在一個謊言之上:把無證移民描繪為社會威脅。川普政府第二任期內超過六萬起ICE逮捕中,有65%的對象根本沒有任何刑事記錄,卻仍被貼上「危險外國罪犯」的標籤。
這場「大規模驅逐行動」的真正危險,是對移民而言,不是對執法人員。真正需要被揭露與反對的,是這套建基於種族恐懼與國家暴力的邊境制度。

記者: Natasha Lennard
《The Intercept》,202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