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安全」、「政治穩定」與「意識形態一致性」等口號下,全球多個地區的高校與研究者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審查與打壓。
系統性審查與去「西化」運動
自2022年起,中國教育部與各省級教委相繼下發多輪「課程指導意見」,要求高校政治學、歷史學、法學等學科「去西化」,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其中,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在2023年被勒令暫停新生招募,並強制刪減涉及少數民族、人權及宗教研究的課程。
2023年底,官方名單公布約30個「境外勢力辦學點」,涵蓋多所重點高校的研究中心,須補交所有外方合作協議與經費來源。多名教授因此面臨行政調查、研究項目被腰斬。武漢一名博士後在跟進新冠病毒溯源研究時,曾被公安帶走數日,研究資料遭沒收,其後被解除崗位,團隊亦遭全體撤換。
國安法效應下的校園自我審查
香港自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高校設立「安全管理委員會」,由校長和保安部門共同領導,對論文、講座、展覽等內容預先審批。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一名碩士生因準備探討「反送中」運動中的青年心理創傷,其論文題目被係統標註「敏感」,原定答辯被迫延期或改題。
同年,香港大學多名學生會成員籌畫的「台灣學運回顧」講座,因「邀請外國政治人物」被無預警取消。2025年初,港大一位公共政策系教授因公開批評中央政府的人權政策,未獲校方續約並被「解聘」,其後赴英國著名學府任教,成為最新一批「學術流亡者」。
經費縮減加審查,學術流亡萌芽
在2025年初美國政府重新審核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與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項目後,氣候變遷、刑事司法改革、社會不平等等領域研究經費被大規模刪減。麻省理工學院一位博士生透露,其「氣候韌性城市」項目原獲10萬美元支持,卻在無事先通知下被砍至僅剩4萬美元。
針對此現象,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推出「Safe Place for Science」計畫,首批八位美國學者已踏上南法土地,並承諾同工同酬及法語課程培訓。該校已自籌1,500萬歐元經費,並擬說服法國政府再增撥,以將受惠人數由20人擴至39人。
此外,一名專研新疆人權問題的美國大學教授因「未正確申報海外經費」被校方停職,並遭聯邦調查。另一位從事AI倫理研究的副教授,也因其公開質疑政府監管缺失而遭校內委員會約談。
戰時氛圍中的言論與合作限制
自2023年以巴一輪衝突升級後,以色列多所大學先後頒布「緊急安全指令」,嚴控校園內任何支持巴勒斯坦的集會與標語。特拉維夫大學社科系一場聲援巴勒斯坦難民的學生集會,不但被校警驅散,主辦師生更面臨紀律處分。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也加強對「敏感技術」的國際合作管理。去年,多項與歐洲頂尖大學合作的量子計算與電磁偵測研究,因學校安全審查期間延誤,最終被官方以「危害國防安全」為由取消。2025年初,一名海法大學的巴勒斯坦裔社會學者,因多年前發表的一篇批判政府政策論文,在續簽居留許可時被拒,迫使其啟動法律抗爭。
學術自由正面臨多維度、跨國界的風險考驗。面對此局,國際學術界須建立跨境資助與支援網絡,協助研究者「在地球村中自由交流」,以捍衛那「探索真理、不受枷鎖」的科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