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足球代表隊即將在韓國出戰東亞足球錦標賽決賽周,主教練韋斯活上任至今10個月,無可否認,其8勝2和1負的「成績表」亮麗,只是言論時常引起爭議。
選人與戰術的對錯,場上自有定論,也不是這篇專訪的重點。我們想窺探的是這位教練的想法與背後依據,看看大家能否成為他口中「識波」的球迷。
攝影:梁鵬威
「若你認為港隊表現差,我會懷疑你是否懂得足球(know football)。」從上任後第一仗作客不敵列支敦士登,到上月主場友賽被尼泊爾逼和,面對批評聲音,港足主教練韋斯活以「識波論」回應讓他備受爭議——球迷感覺不受尊重,也有人認為他自視過高。
怎樣才算「識波」?記者很想從韋斯活口中得到答案。
「這只是一種表達方式(phrase and cliche),意思是行動前要先考慮清楚,有時比賽後大家情緒高漲,無法分析所有資訊就下定論。」
足球場上講求激情與熱愛,尤其是球迷本身支持球隊,就是因為箇中情感。
被問到自己是否能完全理性,韋斯活透露當年帶領阿富汗在世界盃外圍賽第二圈最後一仗,臨完場前被科威特破門,令球隊無法晉身下一圈之餘,亦跟亞洲盃決賽周失之交臂,他賽後同樣無法控制情緒。
「所以這沒對錯之分,人們可以做他們想做的事,盡量嘗試(理性)吧。我也並非百分百識波,有需要學習的地方。」
善用數據答題 曼市成長一定要贏
其實韋斯活也是球迷,令人意外的是曼聯青訓出身的他,兩歲起便入場睇曼城比賽,「因為(門票相對曼聯)比較便宜」,甚至兒子都是「藍月亮」擁躉。作為球迷的話,他理解大家花錢入場睇波自然有期望,但站在教練角度,他就是不明所以。
「(港隊)對列支敦士登那一場比賽,任何一個技術分析員都會說我們做得很好,值得獲勝,只是欠點運氣。」
「我們擁有58%控球率,17次射門,若非孫銘(謙)兩碼失機、祖連奴射中柱,我們已經贏2:1,一切都會不一樣。」他一口氣說着。
相隔近9個月,韋斯活依然可以仔細描述當日戰況,甚至把各種數據倒背如流。「連續N場不敗、N場零失球」是他在記者會上的「口頭禪」;他會記得港隊在自己上任前後的世界排名變動;上月回應洛迪古斯入圍決選,又可說得出對方職業生涯上陣160多場、攻入超過70球。
前主帥安達臣會為記招準備「貓紙」,韋斯活早把一切印在腦海中。「我對數字很敏感,記性一向很好,尤其是對我重要的事,這些數據會令我自豪。我沒有預謀要在記者會上說什麼,但會準備好答所有問題,特別是向我開火的問題,避免中招。」
他不想輸,就算明知重複訴說數據很沉悶。
出身於曼聯青訓的韋斯活深信數字會說明一切,就像是其青年軍時期的領隊費格遜一樣,「他的工作態度(work ethic),對勝利的欲望,都是首屈一指。」
自小在曼徹斯特成長,10歲加入紅魔體系,韋斯活說當地環境很混雜(rough and tumble),從學校操場、街場到訓練場,競爭都很大。他是曼聯class of ‘93,年青時要與92黃金一代的加利尼維利、史高斯、碧咸等訓練;跟菲臘尼維利一起贏過青年足總盃;在預備組跟簡東拿做隊友之餘,教練艾歷夏里遜(Eric Harrison)跟費爵爺同樣嚴厲。
「如果你交不出表現,你不可能長時間留在隊內,他們會踢走你;很多好球員因為心態不夠堅強,沒有準備好贏,最後只能離開。」韋斯活也是其中之一,當年他無法升上成年隊,以19歲之齡告別紅魔。「在這種文化下成長,你自然想贏盡所有,也對自己及身邊人有很高要求。」
最在意的只有球員 揭私下另一面
他用同一種態度執教香港隊,賽前分析對手、制定戰術計劃、召開球隊會議,把想法盡可能灌輸予球員,「每個國際賽期,我們只有8至10日時間,想有成績,我就必需要求所有人都有貢獻。」有球員說韋斯活在港隊比賽時甚至會穿球鞋,對戰術也有自己的堅持,那份認真任誰也感受得到。
假如有人不符合要求的話,他會如何處理?
「換人吧,我們承受不起有人在亂搞。」可是他想深一層,又說,「在香港這樣做有點困難,因為我們沒有100個球員可以選擇,如果我們一直換,就沒有球員剩了,所以要好好教導他們。」
他的執著都以球隊、球員為優先——試過因酒店早餐的蛋被對手吃掉而生氣,因為讓球員補充蛋白質的計劃落空;又會為球員家屬的比賽門票視野欠佳而懊惱,因為認為此舉不尊重對方。
跟着他口中「識波」的角度去看,所有事彷彿變得可以理解:上月友賽被尼泊爾逼和,是因為5日後亞洲盃外圍賽要對印度,無法盡全力爭勝,「看看尼泊爾為了一場0:0的比賽而拼了命,之後外圍賽卻不敵老撾。如果我們擊敗尼泊爾但敗給印度,就真的做錯了。」
那場比賽後他拒絕與表達不滿的球迷交流,亦有自己的說法:「有時要懂得審視形勢,我不希望因一時之氣而令問題變得嚴重。這不代表我未來都不面對球迷,或只在勝利時去做,而是正確的時機。球迷與成績對我一樣重要。」
至於一改傳統拒絕傳媒採訪訓練,甚至對球員下達封口令,他這樣解釋,「我不想球員集訓期間分心,或者他們做了不該做的訪問、被錯誤引述。我們會在合適的時間說話,例如記者會,所以我們並非不喜歡傳媒。」
「這聽上去是有點野蠻,但作為球隊領袖,我專注在結果,最在意的只有球員。」他面不改容。
儘管如此舉動與惹火言論無法取悅外界,不少球員倒是很信服韋斯活。有人說他能把堅定的信念傳遞給全隊,也有人看得其背後用意,「他總是提醒我們,每個人在隊中同樣重要,教練團與職員也會為大家準備到最好,嘗試提升水平去與更強的對手較量。」
韋斯活還會為提升團隊氣氛而花心思搞小活動,例如在隊內辦飛鏢比賽,贏家卻要把盆栽拿回家;球隊贏波的話會按球員喜好一起出外慶祝。
訪問當日他從袋中拿出一隻「尖叫雞」玩具,說是行街隨心購買,想着可為球員帶來歡樂,「我有時會讓他們唱歌,是想他們都享受來集訓,也可能因為我是非常有趣的人。」語畢,他露出笑容;球員說他有時玩得比自己癲,對此亦很受落。
他說在足球以外,自己是個容易親近的人,對任何人都非常友善,「有些人說我面無表情,但你認識我的話會改觀。我回悉尼去酒吧的話,有30至40位朋友;若在路上遇見我想合照、拿簽名或談天,我都很樂意。」
缺席社交平台 堅定全因自信
其實在職業足球世界,選兵本來就是教練說了算,只是韋斯活有話直說,不懂得好好包裝。
因為他不在意批評,甚至連Facebook、Instagram及X(前稱:Twitter)的社交帳號都沒有,「反正我看不懂廣東話,看來有什麼意義?費格遜也沒有社交平台,那為什麼我不可以?」
韋斯活的自信源於35年來職業球圈累積的經驗——球員年代在英格蘭低組別聯賽打滾17年,當上教練後率領印度球會兩奪當地頂級聯賽冠軍,也在馬來西亞與阿富汗執教過,「以往我場上調動之前,會因考慮得太多而打消念頭,但之後會後悔當時沒那樣做,所以現在我知道有些事就是應該這樣做,沒討論的餘地。」
即使在一片爭議聲下,他依然毫不畏懼,「我因此被解僱的話也不算什麼,我曾經被炒,我也肯定會再被炒,所以球迷的不滿無法影響我,我會相信及堅持自己的本能,做我認為對球隊最好的決定,無論結果是好是壞,就這樣吧。」
「我肯定足總職員都非常希望我離開,因為我的要求帶來了壓力。」韋斯活打趣道。假若有天要離開,他希望留下的也是一支會入波、零失球、贏波、比賽刺激好睇、球迷與球員都享受的香港隊。
香港隊這份工作無法讓他成名,但他視為人生以至教練生涯的進步,也想港隊一起進步。
「東亞錦標賽我們不會包尾,會好好展示港隊的實力,令球迷驕傲。」
「我們正在改進,經過一段時間後,會開始為未來着手準備一支相對年輕的隊伍。當我離開時,希望人們會擔心成績下滑或無法再取勝吧。」
在高呼「Westwood Out」之前,韋斯活想說服大家相信他,「我們做的一切,與大家的目標都一樣,就是為了贏。」有人說他只是拿世界排名較低的球隊「刷數據」,他認為這根本不重要,「無論對手是誰,要入波與取勝,其實都不容易。」
最後,他再拿出自己的成績表,「當足總跟我面試時,他們要求我做三件事。第一是提升世界排名,當時計劃是每年升4位,但在即將公布(7月10日)的世界排名,我們很可能升到第147位,比我加入時的159位高了12位,3年後的目標我用10個月就完成了。」
「第二件事是晉級東亞錦標賽決賽周,我做到了。第三是打入亞洲盃決賽周,而我們暫時形勢也不錯,如果最後成功的話,我全部要求都達到了,所以留待明年3月(最後一場亞洲盃外圍賽)才評斷我吧。」
現在,你認為自己是韋斯活口中「識波」的人嗎?
原文網址: 港足韋斯活專訪︱何謂識波? 專注結果的倔強 最在意的只有球員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5318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