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訊|2025年6月27日】美國民主黨國會議員正加緊推動立法,要求聯邦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探員在執法過程中必須公開身分,以回應外界對「蒙面執法」透明度與問責缺失的日益關注。
來自紐約州的聯邦眾議員丹・高曼(Dan Goldman)與艾斯派拉特(Adriano Espaillat)於6月26日聯合提出《2025年終止秘密警察法案》(No Secret Police Act of 2025),該法案旨在禁止國土安全部(DHS)與ICE探員在執法時遮掩臉部或隱藏身份。
此法案已獲得至少37位民主黨眾議員聯署支持,突顯國會內部對近期移民執法手段的廣泛擔憂。法案規定,所有聯邦探員在逮捕或拘留個人時,須清楚展示識別標記,如名牌或警徽,並提供可驗證身分的證件。同時,法案明確禁止探員使用自製或非戰術用途的遮面用具。
高曼議員指出,該法案旨在「遏止暴政」,防止「秘密警察」現象在川普總統第二任期內持續擴大。
---
市長參選人遭蒙面探員拘留 公眾恐懼「誰有權逮人無從得知」
近期多宗涉及蒙面ICE探員的爭議事件激起公憤。6月19日,紐約市主計長兼市長參選人布萊德・蘭德(Brad Lander)在曼哈頓聯邦移民法庭旁觀聽時,被身穿便服、無明確身分標識的聯邦探員拘留,事件持續數小時。蘭德強調,他當時僅協助確保逮捕具備法院令狀,但卻被指控襲警,最後並未起訴。
蘭德形容該經歷「極其非人化」。目擊者表示,拘捕行動中,僅有一名探員穿著印有「移民執行與遣返部門」(ERO)標誌的背心。
加州亦傳出類似事件。加州州參議員莎莎・蕾妮・佩雷斯(Sasha Renee Perez)於6月23日提出《反義警法案》(No Vigilantes Act),指出在缺乏識別情況下,民眾根本無法辨認執法人員是否屬合法機關人員。
「真相是,若這些人不提供身分,我們根本無從得知他們是誰。」佩雷斯在帕薩迪納的記者會上表示。
---
ICE誤拘美國法警 疑涉種族定性與執法過當
2025年5月,亞利桑那州圖森市亦發生ICE探員誤將一名美國法警逮捕的事件。該名法警當場被誤認為目標嫌犯,在經過身份查證後才獲釋。事件引發執法部門內部關於「誤認」、「種族刻板印象」及「身份遮蔽風險」的強烈關注。
---
共和黨強烈反彈稱「反蒙面法」危及探員安全 保守派議員另提「保護執法人員法案」
然而,《揭面法案》在共和黨主導的聯邦眾議院中面臨嚴峻阻力。眾議院議長麥克・強森(Mike Johnson)於6月9日在《福斯新聞》中批評此法為「荒謬的干預」,並指控民主黨人一邊強制口罩政策,一邊限制ICE自保。
「他們該停止抗議ICE,尊重我們的探員。」強森表示。
國土安全部則以安全為由為蒙面行動辯護,指出過去數月針對ICE探員的攻擊事件激增達413%。DHS發言人麥勞克林(Tricia McLaughlin)強調,遮面措施是為防止探員遭受人身威脅與「人肉搜索」。
ICE代理局長萊恩斯(Todd Lyons)亦支持此立場,稱面罩是保護探員及其家屬的重要裝備,尤其是在高風險行動後。
為反制民主黨提案,田納西州共和黨聯邦參議員瑪莎・布萊克本(Marsha Blackburn)於6月4日提出《保護執法人員免於曝光法案》(Protecting Law Enforcement from Doxxing Act),對公開探員個人資料者最高處五年監禁。
---
每日逮捕目標3,000人 民間抗爭加劇 民權團體憂憲政危機
自2025年1月川普就任以來,ICE加速行動,白宮設定每日逮捕3,000名移民為執法目標。6月7日,洛杉磯爆發大規模抗議,國民警衛隊奉命鎮壓,引發更多爭議。
包括美國移民律師協會在內的多個民權組織警告,蒙面探員出現在法院、校園、醫院等敏感場所,已對基本憲政權利構成威脅與寒蟬效應。
2025年4月,塔夫茲大學博士生奧茲圖克(Rümeysa Öztürk)在麻州校園附近被蒙面探員拘捕,事件震驚學界,國際學生群體亦紛紛聲援。
---
聯邦難過關 加州法案或率先落實
儘管《揭面法案》獲民主黨大力支持,但在共和黨掌控的眾院前景不明。加州方面,參議員史考特・威納(Scott Wiener)與市長阿雷吉因(Jesse Arreguín)提出的《反秘密警察法案》(SB 627)預計將順利在州議會通過。
惟加州無權規範聯邦探員,法案對ICE實際影響有限。
隨著政治對立加劇,如何在保障探員安全與維護民主問責之間取得平衡,成為美國聯邦執法改革的重大挑戰與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