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早前提出新學年起收緊中學開班機制,學界關注加速「縮班殺校」問題。全校開18班、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校長羅裕安表示,黃大仙區人口老化問題較嚴重,學校身處當區面對一定收生壓力,但一直以積極態度應對,會繼續做好本份,貫徹關愛文化的定位,招收區內不同能力的學生,亦願意照顧能力稍遜的一群,無計劃與其他學校合併。
羅裕安指,學校早已採取跨區收生的策略,如安排校巴接送北區和跨境生,又會多做校外宣傳推廣,讓更多家長和學生認識學校,例如在社交平台Instagram發帖文,分享校園生活點滴,又會加強與同區小學聯繫,上周二舉辦「香港情懷」為主題的活動,吸引區內6間小學報名,共220名高小學生參與。
「4變5制」對部份學校造成壓力
今年9月起,教育局調高官津中學的中一「開班線」,由現時每班25人,增至每班27人,明年9月再增至29人一班。另外,由容許開4班中一的中學,申請擴至5班。
新安排被指加速學界「縮班殺校」步伐,本身全校開18班、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校長羅裕安表示,新推「4變5班」機制,令「英中」或名校有意申請擴班,在適齡人口下跌下,對其他類型學校造成收生壓力。
無考慮合併方案 繼續「關愛文化」 招收不同能力學生
羅裕安表示,學校未有考慮合併方案,會積極面對和「做好本份」。他指,學校有清晰的辦學定位,是一間擁有關愛文化的基督教學校,取錄區內不同能力或需要的學生,亦願意照顧能力稍遜的學生,按學生的能力因材施教,舉例中文、英文及數學科均會按學生能力「拆組」教學。他說,「佢哋可以係唔同嘅起步點,係唔同嘅背景底下,其實呢度有個空間同平台比佢發揮一啲嘢。」
有意見認為新措施會引發「上移錯配」,即學校取錄能力不相配的學生。他認為,學生尋找合適自己能力的學校十分重要,特別是學習發展較慢的學生,入讀排名較高的學校未必有利,「如果去到個間學校佢嘅課程嘅程度,或者個量、速度係個學生追唔到嘅話,其實對教師或者學生嚟講都會構成一種壓力」。
未受惠人才子女 採跨區招生策略
教育局預計,升小一的適齡人口將由今年約58,800人,減至2031年的49,800人。羅裕安表示,黃大仙屬人口老化較嚴重的區域,近年更缺乏大型新屋苑落成,加上未來區內會有數間小學停辦,對中學收生必定構成壓力。
他指,部份地區將有新屋邨相繼落成,生源相對黃大仙區充足,學校採取跨區招生的策略,近兩年開通校巴服務,方便北區或跨境學生往返學校。他續指,受惠於龍年效應及疫後通關,跨境生人數增加約15%。近年人才子女湧港,被問到收生上能否受惠,他則指,24/25學年取錄共10名「高才通」申請人子女,相關的人數不算多。
學校也要多做宣傳推廣活動。羅裕安表示,會透過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希望令更多人認識到學校,例如與不同小學的聯繫活動、開放校園及學校設施外借服務等,又會積極使用各種社交媒體,分享校園生活點滴,今年學校的Instagram帖文已超過100個。
同區逾百高小生訪校
學校於本月24日,舉辦一個以「香港情懷」為主題的活動,邀請居港30年的日藉攝影師兼收藏家久米美由紀,展出一系列於50至90年代香港製造的產品,並舉辦分享會及絲網印刷工作坊。
活動又設多項以「香港情懷」為主題的攤位,包括有學生親自製作的懷舊糖蔥餅、「福」鼠吊金錢名牌、漂添扇畫體驗及油紙傘畫等。活動有6間區內小學報名,共220名高小學生參與。羅裕安表示,希望讓區內小學生親身來臨學校,感受校園環境之餘,也可以藉活動認識香港本土文化。
至於招生成效方面,他指,本學年受惠於龍年效應,「成間學校基本上都滿額嘅」。至於下學年是否有望繼續開到一級3班,羅裕安笑言,會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他指,以目前學界形勢,「間間學校都有好多付出」,努力讓外界認識自己學校的特色,而老師除了要負責日常教學活動外,亦要兼顧其他不同工作。
稱身處風高浪急年代 老師兼顧招生「順應形勢」
近年不少學校面對收生壓力,老師需要兼顧收生,未能專心教學,被問會否感到無奈,他認為「順應形勢而需要發生嘅事」,「但點樣係裏面堅守教育嘅理念,繼續係呢個行業裏面工作,呢個係老師自己一定要去反思嘅地方。」
投身教育界有約30年的羅裕安,出任校長前先後擔任過中文老師及輔導主任,他指,今時今日屬風高浪急的年代,面對學齡人口跌,加上政府有財政壓力,形容辦學壓力是30年以來最大。他認為過程有挑戰,也有機遇,「我亦都唔會比眼前一啲嘅困難,或者係一啲比較灰暗嘅嘢,去影響到自己嘅信念同熱誠」。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50498?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