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2025年6月26日
根據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表於《The Conversation》的報告指出,地球目前吸收並囤積的熱量,已遠遠超出過往氣候模型的預測,而且過去二十年來,這項「能量失衡」的速度幾乎翻倍增長,為全球氣候變遷的未來投下巨大變數。
研究由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法國圖盧茲大學與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聯合主導,根據地球能量收支資料與衛星觀測顯示,目前地球每平方公尺的熱能累積速率已由2000年代的0.6瓦,上升至1.3瓦,意味著地球正在以驚人速度「儲熱」,而這股熱能的九成已被海洋所吸收。
研究警告,此現象將導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進一步升高,包括更頻密的熱浪、乾旱、暴雨與海洋熱浪,並可能使全球氣溫在未來數十年內比現行預估更快速飆升。
熱能收支嚴重失衡 氣候模型低估速度
研究指出,現行主流氣候模型大多低估了地球熱能積累的速度,普遍僅預測不到目前實測變化的一半。研究人員指出,這樣的差距可能來自於對雲層反射能力的變化掌握不足。
資料顯示,高反射性白雲的覆蓋範圍正在縮小,而較鬆散、反射能力較低的雲層面積則逐漸擴大,進一步降低了地球將熱能反射回太空的能力。研究亦推測,自2020年起航運燃料中硫含量的大幅削減,可能意外減少了雲層的「增白效應」,但尚無定論。
專家警告,這種雲層變化若為全球暖化導致,將構成一種「正回饋效應」:地球越熱,雲層越無法反射熱能,進而使地球更快升溫。
地球溫升1.5°C近在眼前 極端氣候將常態化
從人類文明以來至20世紀初,地球平均氣溫約為14°C,如今因熱能失衡導致的升溫已達1.3至1.5°C之間,逼近《巴黎協定》設定的警戒線。此一變化可能使近期極端熱浪與洪災成為新常態,並衝擊農業、基礎設施與人類健康。
研究團隊並指出,只有部分「高氣候敏感性」模型,即預測地球對溫室氣體反應最劇烈的模型,才較為準確模擬出目前的實際熱能失衡情況,意味著未來若碳排未受控,升溫速度與幅度將更為嚴峻。
監測資源受威脅 美國削減衛星預算引憂慮
研究最後警告,若各國在氣候監測上的投入未能持續,將嚴重影響人類對氣候變化趨勢的掌握。
目前全球依賴美國主導的衛星觀測系統進行能量收支監控與預警。然而,隨著美國政局變動與預算緊縮,氣候監測項目資金遭凍結或重分配,恐將導致觀測斷層,進一步延誤應對全球暖化的時機。
學者呼籲立即行動 減碳才是根本解方
報告最後重申,全球早已掌握減緩暖化的方法:終止化石燃料使用、保護森林、削減碳排。唯有立即、具體行動,才能阻止這場日益加劇的熱能危機。
研究共同作者之一、氣候物理學家莫里森表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比想像中更危險的氣候未來,這不再是模型預測,而是來自衛星與海洋的真實數據。」
《地球能量收支失衡研究》全文原載於《The Conversation》學術媒體,原文標題為 Earth is trapping much more heat than climate models forecast – and the rate has doubled in 20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