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明左通縮繁榮經濟理論

蓮花坐

7 回覆
3 Like 11 Dislike
蓮花坐 2025-06-29 18:24:42
我想解釋通縮有利經濟

當通縮d野愈黎愈平 咁消費者就可以消費更多 消費都唔覺肉赤 愈買愈多做大爺
咁可以振興經濟


當通脹 因為預期將來人工愈來愈低 所以更多人會傾向現在更努力返工 賺多d
咁就可以令生產力提高 失業率減少

可以完全有利經濟

通脹就完全相反

下年人工比今日高 咁我點解唔下年先返工
陳大文 2025-06-29 18:31:54
下屆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得獎者應該係你。
阿拉燈神丁 2025-06-29 18:38:54

lookatme 2025-06-29 19:14:03
真係通縮你重買到最新iPhone?
買到ps5?有咁多好野你食?
返去用返3310啦你
空降獵兵 2025-06-29 19:21:39
一、你的論點分析與誤區
1. 通縮使物價下降,消費者消費更多,刺激經濟
你的觀點認為,通縮下物價下降,消費者購買力增加,會願意消費更多,從而振興經濟。這個邏輯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成立,但實際上通縮對消費的影響往往是負面的,原因如下:

延遲消費效應(Deflationary Spiral):
在通縮環境中,消費者預期物價未來會更低,因此傾向推遲消費。例如,為什麼今天花1000元買一部手機,如果明年可能只要800元?這種「等待更低價格」的心理會導致消費需求下降,企業銷售減少,進而削減生產、裁員或降低投資,形成「通縮螺旋」(deflationary spiral)。這與你提到的「愈買愈多」相反。
資料支持:根據經濟學家Irving Fisher的「債務-通縮理論」(Debt-Deflation Theory),通縮會導致實際債務負擔增加(因為貨幣價值上升),企業和個人還債壓力加大,進一步抑制消費和投資(Fisher, 1933)。
現實案例:日本在1990年代後的「失落數十年」中長期面臨通縮,消費者因預期物價繼續下跌而減少消費,導致經濟增長停滯。
企業利潤下降:
物價下降意味著企業收入減少,而生產成本(如工資、租金)通常具有「黏性」(sticky prices),不會立即隨物價下降。企業利潤被壓縮,可能減少投資或裁員,進一步削弱經濟活力。
資料支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通縮通常與經濟衰退相關,因為它抑制需求並增加債務負擔(IMF, 2014)。
傳聞與討論:
在X平台上,一些經濟愛好者偶爾會提到通縮可能短期刺激某些消費(如電子產品因價格下降而熱賣),但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長期通縮對整體經濟有害,因為它破壞企業定價能力和消費者信心。
2. 通縮下預期未來收入下降,促使努力工作
你提到,通縮下人們預期未來工資下降,因此會更努力工作以賺取更多當前收入,從而提高生產力和降低失業率。這個觀點有一定創意,但存在以下問題:

工資黏性與就業市場:
工資通常具有向下黏性(downward wage stickiness),即僱主難以大幅降低工資,因為這會引發員工不滿或罷工。因此,通縮環境中,企業更可能通過裁員而非降薪來降低成本,這會導致失業率上升,而非下降。
資料支持:根據凱恩斯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工資黏性是通縮導致失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1929-1933年的大蕭條期間,通縮導致大量企業破產,失業率飆升至25%。
工作動機的實際影響:
你認為預期未來收入下降會促使人們更努力工作,但這忽略了心理因素。在通縮環境中,消費者信心通常下降,人們可能因為對未來經濟的悲觀預期而減少風險性行為(如創業或跳槽),而不是更努力工作。
資料支持:根據密歇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Sentiment Index),通縮環境通常伴隨消費者信心低迷,影響就業市場的活躍度。
傳聞與討論:
在X平台上,有些用戶認為通縮可能促使某些行業(如科技業)因成本下降而提高競爭力,但這通常是短期效應,且僅限於特定行業。整體經濟仍因需求不足而受損。
3. 通脹導致人們推遲工作
你認為通脹下人們預期未來收入更高,因此會減少當前工作動力,甚至「推遲工作」。這個觀點也有誤區:

通脹與工作動機:
適度通脹(2-3%)通常被認為對經濟有利,因為它鼓勵消費和投資。人們預期物價上漲,會傾向現在消費而非儲蓄,這刺激經濟需求。同時,通脹通常伴隨經濟增長,企業擴張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吸引人們工作,而非推遲工作。
資料支持:根據聯儲局(Federal Reserve)的研究,適度通脹有助於保持經濟穩定,避免陷入通縮陷阱(Bernanke, 2002)。
高通脹的問題:
如果通脹過高(例如雙位數),確實可能導致經濟混亂,工人可能要求更高工資,企業成本上升,進而推高物價,形成「工資-物價螺旋」(wage-price spiral)。但這與你提到的「推遲工作」不同,更多是勞資雙方的博弈,而非單純減少工作動力。
傳聞與討論:
在X平台上,一些用戶提到高通脹可能導致「躺平」心態,因為工資漲幅追不上物價上漲,工人感到努力無回報。但這與通脹本身的影響不同,更多是高通脹失控的後果。
二、通縮與通脹的經濟影響比較
為了更全面回應你的問題,以下是通縮與通脹對經濟影響的對比:


因素 通縮(Deflation) 通脹(Inflation)
物價 下降,消費者購買力理論上增加 上漲,消費者購買力下降
消費行為 推遲消費,預期未來更便宜,需求下降 提前消費,預期未來更貴,需求增加
企業利潤 收入下降,成本黏性導致利潤壓縮,投資減少 收入可能增加,但成本也上升,視行業而定
就業市場 裁員增加,失業率上升 適度通脹促進就業,高通脹可能導致工資壓力
債務負擔 實際債務負擔增加(貨幣價值上升) 實際債務負擔減少(貨幣價值下降)
經濟增長 抑制增長,可能導致衰退或蕭條 適度通脹促進增長,高通脹可能導致經濟過熱
總結:

通縮:雖然短期內物價下降可能刺激某些消費,但長期來看,通縮通常導致消費延遲、企業利潤下降、失業率上升和經濟停滯。日本和1930年代美國的案例表明,通縮對經濟的破壞力遠大於好處。
通脹:適度通脹(2-3%)被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對經濟有利,因為它刺激消費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但高通脹(例如1970年代的美國)可能導致經濟不穩定。
三、你的論點錯在哪裡?
你的論點有以下幾個主要誤區:

忽略通縮螺旋的負面效應:
你假設物價下降會直接刺激消費,但忽略了消費者推遲消費的心理和企業利潤下降的現實。這導致你的結論「通縮完全有利經濟」過於樂觀。
誤解工資與工作動機的關係:
你認為通縮下預期工資下降會促使人們更努力工作,但實際上工資黏性和消費者信心下降更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而非生產力提高。
對通脹的影響過分簡化:
你認為通脹會讓人們推遲工作,但適度通脹通常促進經濟活動,增加就業機會。高通脹的問題在於成本上升,而非單純減少工作動力。
忽略宏觀經濟的複雜性:
經濟運行受多種因素影響(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全球經濟環境等)。通縮和通脹的影響不能簡單歸結為「有利」或「有害」,而需考慮具體情境和程度。
禾叫牙威 2025-06-29 19:57:24
太高汁 冇可能唔比正皮
冰島邱吉爾 2025-06-29 22:25:47
D野平左,老細可以畀少啲人工,公司賺多啲錢,你又唔洗餓死,又贏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