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近月強勢執法,在多個城市展開大規模拘捕行動,但其「蒙面無名」的執法手法,卻引起極大爭議。民主黨國會議員形容這類「秘密警察」行動有違民主原則,並在國會推動《無秘密警察法案》,要求所有聯邦執法人員執勤時須顯示標識、禁止自製面罩,避免濫權與誤捕。
加州、紐約亦出現地方層級的反蒙面執法立法行動,而在大西洋彼岸的香港與以色列,警方掩蓋身分執法的現象亦備受批評。再對照美國最高法院剛裁定德州可強制民眾以政府身分證或面部辨識登入成人網站,引發外界質疑:在這個政府、警察與科技企業交錯控制資訊與身分的時代,「誰有權不被看見」?
---
ICE 蒙面執法:民主黨推動「揭面法案」
自川普政府 2025 年初重新上台後,美國移民政策大幅右轉,ICE 於紐約、洛杉磯等地每日進行高達三千宗拘捕行動。大量身穿黑衣、無標示、蒙面執法的 ICE 人員出現,引發誤捕平民與侵犯憲法權利的疑慮。
6 月中,紐約市主計長及市長候選人 Brad Lander 親赴移民法庭監察拘捕行動時,竟被蒙面 ICE 人員拘捕並扣留數小時,並遭控襲警。事後調查發現,僅一名執法人員佩戴有 ICE 標誌,其餘均為蒙面無號之人。
民主黨國會議員 Dan Goldman、Adriano Espaillat 隨即提出《無秘密警察法案》,要求 ICE 與國土安全部(DHS)人員執勤時必須佩戴標誌與身分證明,並禁止非戰術用途之蒙面行為。「我們不能讓聯邦執法淪為祕密警察,這是走向極權的先兆。」高曼表示。
---
執法人員「匿名」,市民卻無法隱身?
不只 ICE 走向「匿名執法」,市民卻愈來愈難以匿名行動。6 月底,美國最高法院以 6 比 3 通過德州法案,維持其要求民眾需出示政府身分證或進行人臉掃描才能登入色情網站的規定。色情產業批評,該措施實際構成對言論自由與隱私的嚴重侵犯,「成人不得匿名上網,警察卻能匿名執法,這是民主的倒退。」
而德州總檢察長帕克斯頓(Ken Paxton)則稱此為「兒童保護」的勝利,強調企業「無權將色情內容展露於兒童面前」。
---
港警同樣遮臉執法,引發民主倒退質疑
香港警察自 2019 年反送中運動後大量採用蒙面戰術,至今執勤時不展示警員編號已成常態,引起國際關注。2025 年,港府更以「軟對抗」為由,打壓公民文化、限制集會自由,並於街站與演出場合持續拘捕無武裝群眾。許多被捕者無法查出涉事警員身份,追究無門。
在以色列,2025 年反戰示威中亦有類似狀況。多名被捕民眾表示,被蒙面軍警拘捕且未曾收到正式指令與書面文件。律師團體批評,這種做法已違反《日內瓦公約》及基本人權。
---
面對「失明的權力」,公民社會如何自處?
從 ICE 到港警、以色列軍警,執法機構逐漸採取「隱身戰術」,在維穩與保密的名義下,模糊公權力責任;反之,市民卻在面對國家監控與科技企業數據壟斷時,被要求「毫無遮掩」。
美國 ACLU(公民自由聯盟)警告,「身分失衡」會導致公民逐步失去民主監督的能力。「若一個社會的執法者不需展示身分,而人民每一舉動卻需面部認證,那麼這將不再是自由社會,而是以監控為中心的統治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