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交易:從觀念建立到策略開發
From__Singapore
8 回覆
1 Like
0 Dislike
From__Singapore
2025-06-13 10:26:19
程式交易的進階內容實在太廣,從統計模型、機器學習、風控架構到執行效率優化等等,我過去也寫過不少相關的進階文章。如果你對那些主題有興趣,歡迎翻閱我的其他分享。不過今天,我想從最基本的角度出發,寫給那些「有投資經驗,但從未寫過程式交易」的朋友們,希望你能找到一個進入量化交易世界的切入口。
From__Singapore
2025-06-13 10:26:37
程式交易 ≠ 自動下單
我們一提到「程式交易」,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喔,就是寫程式讓電腦自動幫你下單嘛!」
這個想法並不錯,但有點太過表面。
其實,用電腦程式自動下單只是整個流程中的最後一步而已,而且現在大多數券商都已經提供標準的 API 介面(像是 REST、WebSocket、FIX Protocol 等),要實作出一個自動下單功能,從技術上並不算太困難。寫個幾十行 Python,就可以做到基本下單動作。
但,程式交易的核心絕對不是「會不會自動下單」,而是:「你要讓電腦照著什麼邏輯來下單?」這才是最難、也最重要的部分。
From__Singapore
2025-06-13 10:26:56
核心在於「決策模型」——也就是量化交易
換句話說,程式交易的真正價值,在於你能不能建立出一套可量化、可驗證、可執行的交易決策模型。這就是所謂的「量化交易」(Quantitative Trading)。
什麼叫「量化」?就是你不能憑感覺說「今天看起來台積電很強,我來追一下」,也不是靠什麼神秘技術指標說「K 線長這樣應該會漲」。這些都太主觀。
量化的意思是:你要定義一個清楚的規則,例如:
當 5 日均線穿越 20 日均線時買進
RSI 小於 30 時進場,突破 50 時出場
或是過去 3 年股價年化報酬大於 15%,本益比小於 10 的個股進入觀察名單
這些規則不是靠「靈感」想出來,而是根據你對市場的理解、回測結果與風險報酬評估慢慢調整出來的。
From__Singapore
2025-06-13 10:27:20
量化交易的優點:讓決策可以複製、測試、優化
人腦做決策有一個問題,就是容易受情緒影響、記憶模糊、不一致。你昨天認為應該停損,今天卻可能因為新聞影響改變想法。而有關人性上的偏見是如何影響決策行為這部分,我建議去閱讀行為經濟學的書,裡面會提到許多人類在金融決策中容易犯的錯誤有哪些。
而電腦不會受到這些影響。只要你的策略寫得清楚,它就可以:
準確執行每一筆交易邏輯
讓你用歷史資料測試策略表現(稱為回測)
根據績效評估是否值得投入資金
做好風險控管,設定停損、部位大小
當策略建立完成並驗證有效後,自動下單只是讓這個模型「上線執行」而已。核心始終是策略邏輯,而不是自動下單本身。
From__Singapore
2025-06-13 10:27:40
建立模型之前,先談談如何選擇工具
在開始建立你的第一個量化模型之前,有一個主題我認為非常值得先聊聊 —— 選擇工具。
現在的工具選擇真的非常多,不論是寫程式、做回測、連接交易所 API,幾乎都有現成框架可以用,甚至很多平台直接提供圖形化介面,不用寫太多程式碼也能執行策略。但事情在我剛開始接觸程式交易的時候並不是這樣。
那個時候,可用的工具非常有限。最實用、最容易上手的工具其實就是 Excel。你可以用它來計算技術指標、做簡單回測、甚至透過 VBA 做些自動化的工作。雖然功能有限,但對於剛開始摸索的人來說,已經是很不錯的起點。
後來我開始使用 TS2000i(TradeStation 2000i),這是一套針對期貨交易設計的本地端策略執行平台。在當時,它算是相當強大的工具,可以幫你把策略轉成 EasyLanguage 來跑回測和即時訊號。對期貨交易特別有幫助,因為它可以穩定處理 Tick 資料與即時行情反應。
再後來,TradeStation 轉型為券商,主力就不再放在開發交易工具上。原來開發團隊中的一部分人出走,成立了另一家公司,推出了一套非常相似但更靈活的工具 —— MultiChart。這套軟體可以說是承襲了 TS2000i 的優點,同時開放更多元的資料來源與下單接口,因此在後來一段時間內,成為 期貨程式交易的主流工具之一。
如果你是以股票交易為主,那麼也有其他選擇。例如:
XQ全球贏家:介面友善,支援台股回測,適合不熟程式語言的投資人。
FinLab(AI量化投資平台):以 Python 為主,介面現代,對新手友好,也有一些內建策略模組可以直接套用。
From__Singapore
2025-06-13 10:28:49
BRKA股東
2025-06-13 10:38:40
留名
送禮強
2025-06-13 13:57:38
樓主點睇蔡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