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在為手提電話嘅「真實需求」買單,還是掉進「鏡頭軍備競賽」的行銷陷阱?

機界原種

24 回覆
14 Like 17 Dislike
機界原種 2025-05-28 20:19:23
當手機背蓋被鏡頭模組攻佔 47% 面積(Counterpoint 2023 統計),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攝影核武」嗎?研究顯示:

✅ 71% 用戶最常用主鏡頭(其他鏡頭月均使用 <3 次)
✅ 68% 人像照其實用數位裁切就能達成

《iPhone News 愛瘋了》表示,或許該反思:我們是在為「真實需求」買單,還是掉進「鏡頭軍備競賽」的行銷陷阱?


為什麼廠商不直接造「完美鏡頭」?

我曾以為是技術不夠,直到訪談光學工程師才發現真相:物理法則正在暴打人類科技。要同時實現「大光圈+高變焦+超薄機身」,就像要求泳將「游得快還要穿西裝」——根本違反物理定律。

實驗室殘酷現實:

焦距每增加 10mm,鏡頭厚度至少 +3.2mm(光學衍射極限)

光圈放大到 f/1.4 時,邊緣畫質衰退 40%(球面像差詛咒)

潛望式鏡頭解決厚度問題,但成本飆升 5 倍(三星 S23 Ultra 實測)

結論:電話鏡頭咁勁為咩吖,夠用咪得囉
さきちゃん 2025-05-28 20:27:30
唔整勁D部機點樣賣貴D比你
我夠想有單鏡頭IPHONE 16PRO啦
傪過番印度 2025-05-28 21:08:07
可唔可以出返啲唔凸鏡頭嘅機
而家出埋啲薄機,但個鏡頭又凸返出嚟
咁不如加厚個機背同個鏡頭水平返,放返大舊電池
一係就鏡頭都一齊扁埋
灰色朱古力 2025-05-28 21:13:57
........56K
Btw 篇文係deepseek?
打邊爐最緊要係 2025-05-28 21:25:30
Pixel 9a
Anthropic 2025-05-29 01:49:57
其實佢個設計係預咗你會裝電話殼,如果部機本身已經厚,咁裝殼會再厚咗,鏡頭凹咗入去冇盡用高度
機界原種 2025-05-29 13:34:19
我覺得凸鏡就算啦,做小幾個鏡頭先至係重點,呢啲位可以用嚟擺其他嘢
紋次郎 2025-05-29 16:13:55
迫住要用電話殼就係因為D濕鳩鏡頭凸撚晒出黎
想平放係檯面用都唔得
人間農場 2025-05-29 18:20:11
電話都算,平板都凸鏡頭係做乜撚野

邊個會拎住部十幾吋平板去影相
一個突鏡頭就搞到平放唔到喺張枱度
都痴撚線
GalaxyAI 2025-05-29 18:25:04
同時實現「大光圈+高變焦+超薄機身」在技術上極具挑戰,但並非完全不可能,以下分析其可行性與限制:

### 1. **大光圈的挑戰**
- **定義**:大光圈(如 f/1.4 或 f/2)意味著鏡頭需要更大的光圈直徑來捕捉更多光線,這通常需要較大的鏡片和更複雜的光學設計。
- **限制**:大光圈鏡頭通常體積較大,因為需要更大的透鏡來收集光線,且需精確校正光學像差(如色差、球差)。這與超薄機身的需求相衝突。
- **解決方案**:
- **折射式光學設計**:利用折疊光路(如潛望式鏡頭)將光線多次反射,縮短鏡頭物理長度,同時保持大光圈。
- **先進材料**:使用高折射率、低色散的玻璃或複合材料,減少鏡片數量和厚度。
- **AI增強**:透過計算攝影(如多幀合成、AI補光),在較小光圈下模擬大光圈效果(如淺景深),降低對物理大光圈的依賴。

### 2. **高變焦的挑戰**
- **定義**:高變焦(如 10x 光學變焦)需要鏡頭組在不同焦段間移動,或使用多鏡頭模組切換焦距。
- **限制**:傳統變焦鏡頭需要較長的鏡頭移動距離,增加機身厚度。潛望式鏡頭雖可縮短縱向空間,但橫向空間需求仍可能與超薄機身衝突。
- **解決方案**:
- **潛望式變焦**:將鏡頭橫向排列,利用稜鏡或反射鏡改變光路,實現高倍變焦同時保持機身薄度。例如,華為 P40 Pro+ 使用潛望式鏡頭實現 10x 光學變焦。
- **多鏡頭模組**:結合超廣角、主鏡頭和長焦鏡頭,透過數位變焦和 AI 插值補償光學變焦的不足。
- **液態鏡頭**:利用電場改變液態鏡頭的形狀,實現變焦功能,無需機械移動部件,節省空間。

### 3. **超薄機身的挑戰**
- **定義**:超薄機身(如小於 8mm)限制了鏡頭模組的物理空間,尤其是大光圈和高變焦所需的複雜光學結構。
- **限制**:大光圈和高變焦通常需要更大的感光元件和鏡頭模組,與超薄設計直接矛盾。
- **解決方案**:
- **感光元件小型化**:採用高像素密度的小尺寸感光元件(如 1/1.7 吋或更小),搭配 AI 演算法提升畫質。
- **模組化設計**:將光學元件分散到機身不同區域,減少單一模組的厚度。
- **先進製造技術**:如晶圓級光學(WLO)或自由曲面鏡頭,縮小光學元件的體積。

### 4. **現有技術與案例**
- **現有產品**:
- 華為 Mate 50 Pro:潛望式長焦 + 大光圈主攝,但機身厚度約 8.5mm,未達超薄標準。
- vivo X100 Ultra:搭載 200MP 潛望式長焦和大光圈主攝,但機身厚度約 9mm。
- 這些產品顯示,大光圈和高變焦已可部分實現,但超薄機身(<7mm)仍難以兼顧。
- **技術趨勢**:
- 計算攝影的進步(如 Google Pixel 系列)透過軟體優化減少對物理光學的依賴。
- 折疊光路和液態鏡頭技術正在快速發展,可能在未來 2-3 年內實現突破。

### 5. **結論**
目前要同時實現「大光圈+高變焦+超薄機身」在技術上非常困難,主要受限於光學物理原理和空間限制。然而,透過以下技術組合,未來有機會接近這一目標:
- 潛望式光學設計 + 液態鏡頭減少物理空間需求。
- 高性能感光元件 + AI 計算攝影彌補光學限制。
- 先進材料和製造技術縮小元件尺寸。

預計未來 3-5 年內,隨著材料科學和計算攝影的進步,可能出現兼具這三者的設備,但現階段仍需在三者間權衡取捨。若需超薄機身,可能需犧牲部分光圈大小或變焦倍數。

如果您想深入探討某部分(如具體技術或現有產品比較),請告訴我!
低cup職員 2025-05-29 18:29:11
大光圈根本就唔合符正常使用需要

好多人影野唔中fo,
又要近影又要out fo
熊蜂 2025-05-29 18:32:46
整左就多個機會賺多一舊錢
小忍 2025-05-29 18:36:03
手機大光圈個景深都好深
低cup職員 2025-05-29 18:42:41
主鏡影近野(40cm內)
個景深連3cm都無
低cup職員 2025-05-29 18:45:04
影個細碼生日蛋糕,前面粒士多啤梨中左fo,後面個生日牌都已經矇查查到睇唔到寫乜
淫絲搏隊 2025-05-29 18:53:10
本身攝影器材嘅壽命同手機嘅壽命係唔同
所以喺手機上面追求攝影係不智
人間農場 2025-05-29 20:15:16
影文件4隻角永遠都係矇晒
低cup職員 2025-05-29 20:18:14
比光以前S10年代......PDF Scan APP進步左好多,
但依家4隻角一定矇
十九化驗師 2025-05-29 20:33:30
而家多左ai 去提升畫質會唔會另外用個slip on 鏡頭影相會經濟啲,不過我諗好大機會會有啲distortion
失憶。蝴蝶 2025-06-01 21:54:21
根本係啲廠迫啲人追
現實中我唔覺得有咁多攝影大師
魯比奧(盧) 2025-06-02 10:44:23
根本用嚟用去都係主鏡
得翻極少機會可其他果啲
望咩野望姐 2025-06-02 10:55:30
上網咁快做咩,56k就夠
兼職陰陽師 2025-06-02 19:34:47
屌你老味ai summary就聽過啫
ai periphrasis你都夠膽死貼出來
亞美利加No.1! 2025-06-02 19:43:08
咁高要求不如買單反算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