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巨大的政策變動,小瑞卻絲毫不意外,「我遲早要離開美國,我在這裡看不到未來」。(路透)
此後,哈佛大學次日向波士頓聯邦地區法院提告,指控川普政府22日宣布撤銷該校招收國際學生的認證「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並將「對哈佛大學和7000名持簽證入學者產生直接和毀滅性的影響」。同日,聯邦法官巴洛茲(Allison Burroughs)發出臨時禁制令(TRO),讓哈佛大學暫時得以繼續招收國際學生;並宣布聽證將於29日舉行。
就讀哈佛大學多年的小瑞於畢業前就已經收到了一份在紐約的工作機會,按照計畫,她將憑藉學生簽證(F-1)所帶的工作機會(OPT)於今年秋季入職,若川普的國際學生禁令實施,小瑞將無法繼續留美工作,「如果政策有變化,我會和公司商量去別國分部工作」,小瑞表示,她並不認為在當前政治環境下,離開美國會是一件壞事。
以小瑞所就讀的專業而言,留在紐約工作對於薪資或社會地位而言無疑是最優選。但川普政府上台四個多月以來,已經將矛頭指向出生公民權、國際學生、無證移民等等;作為外國人,需要「自證身分」也讓小瑞無比疲憊及失望,「錢、名聲、社會地位在政治迫害前都是虛的」。
小瑞透露,哈佛大學如今有一個名為「ICE Watch」的學生群組,由學生自發地分享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在學校周邊出現的時間與地點;「這就起到了寒顫效應」,讓外國學生生活在巨大的不安之中。
「做個可能不恰當的比喻,現在的美國就很像上世紀30年代的德國」,小瑞說。哈佛大學在法律文書中寫道,「如果沒有國際學生,哈佛就不再是哈佛」。如今,小瑞也只能寄希望於美國的法制系統,能有足夠的韌性來承受一次次衝擊。
此外,也有中國籍研究生在社媒平台自稱「哈佛難民」,還有學生立即取消已經訂好的返回中國航班,開始尋求如何留在美國的法律建議。

面對巨大的政策變動,小瑞卻絲毫不意外,「我遲早要離開美國,我在這裡看不到未來」。圖為哈佛大學校內的雕像、學校早期的捐贈者哈佛(John Harvard)。(記者鄭怡嫣/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