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atreon.com/posts/she-hui-guan-ce-117812760
有一個說法是政府打不下房價,因為政府官員貪污腐敗自己也炒房。基本上你在網絡的留言區裡到處都會看到這種留言,這種留言看起來多少有點說服力,但實際上是一種因果倒轉的。
事實不是「因為他們炒房,所以令他們做那些政策」,而是相反,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政策會導致房價升,所以他們才會去置產投資從中取利。有些人可能看不出這兩者有甚麼分別,不都是從資產升值中取利?
分別是哪個部份是可選擇的,哪個部份是必然的。
如果你相信「因為政客高官炒房才政策抬高房價」,那意味著政策是可有可無;如果你知道「政客高官知道政策會抬高房價,才投資地產」,那意味著政策其實差不多是必然,不是政客可以改變的,政客能選擇的只有塔個順風車去賺錢,還是就算不賺這錢,房價還是會因為政策升上去。不賺白不賺,甚至說也不得不賺,因為不賺這錢根本負擔不起政治上必然會花用的開支以及養自己的團隊。
但除了錢之外,其實有一個更大的理由,那就是「公職人員」也會想房價漲,任何政客或高官做一些打擊房價的行為,會被公職人員反對。在任何地方,你要從政的話,跟公職人員群體對抗想執政順利是很難的,范仲淹與王安石的例子早就告訴你,你立意再好的政策,只要公職人員不服,他們就會將政策以最惡的方式實行導致你的政權被推翻或架空。畢竟執行政策的人就是公職人員們,而且公職人員也掌握相當的輿論(特別是他們掌握了教育界),足以把任何對抗他們的執政者罵到臭頭,整個中國史就是那些官僚們罵傷害他們利益的人的故事。
所以很少有政客與官僚,是敢逆抗公職人員的,所以像臺灣不久之前的年金改革成功,在我看來是非常高難度的操作。因為這是少數向公職人員動刀,然後還能全身而退的案例,他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削藩」,而聽到這詞語也知道執行這件事的人,大部份都沒好結果,即使臺灣是個民主國家,也是很難做到的。當然我相信這背後絕對是有美國的意思與支持。
直接減公職人員薪水,或者壓縮年金這些好理解,房價就比較間接一點。但其實也一樣是公職人員的核心利益。
之前的文章有說過關於二戰後重建的經濟,其中有一點是,其實二戰後的經濟體普遍都執行過土改,中國,日本,南韓,臺灣都有,更不要說北韓,就只有香港澳門沒有。但土改有一個必然的副作用,那是甚麼呢?就是地價會崩潰。這些國家在土改之後,基本上都是一個較為貧窮的狀態,不僅是因為戰爭而導致的經濟破壞,也是因為土改成功意味著土地權利不受保障,而且土改平均分配之後,國內對土地的購買需求就會大幅減少,這些都對資產價格非常不友善。特別是富商與外資,誰敢用巨資購入一個會土改的國家的土地呢?
所以你讀歷史,在五六十年代,這些自由陣營國家基本上常常都要依賴美援,不論是貸款還是直表無償給錢,韓國也依賴日援,就是因為自己的經濟體其實已信用破產。你就算沒收地主的土地,也很難變現。
那是不是取得外國貸款,經濟援助,事情就會解決了?其實你看一堆非洲國家南美國家或者北洋政府,你就知道一件事,取得外國經濟援助之後,最常見的就是捲款潛逃,注意,是捲款潛逃,不是中飽私囊。
這兩者是有分別的。因為中飽私囊的話,雖然據為己有,但至少政府還是將錢流回自己國家的經濟,對回復經濟還是有益的;而捲款潛逃就是指將錢拿到海外,變成海外資產,例如買其他國家的地,證券,然後人自然也逃出海外,直接不當自己家的政府了變別人的平民,這種才是最壞的,因為這樣錢流進來立即就流出去,對經濟毫無益處。
美國佬給予援助那些政府,說白的他們心裡一早已預備你是中飽私囊,問題是他們想你中飽私囊後,能夠扶植起一個穩定的國家,變成那國家的既得利益階層。而不是想你拋棄國家成為別國的平民,然後他們又要想該扶植下一個誰。
那怎樣才可以重新建立起國家信用,資產價格,以及將錢注入經濟體回復健康呢?答案就是公職人員。市場與社會,並不是政府可以完全控制的,哪怕是強力如蘇聯政府,也一樣阻止不了黑市的存在,而公職人員群體,卻是政府在經濟體上最能夠控制的部份。
公職人員最大的特色,是「可控」,官僚體制最大的功能。基本上專制政府都是以裙帶的方式,建立起初期的公職體系,只在必要的部份才羅致一些裙帶關係薄弱的技術官僚,我們大部份人都會罵這種私相授受。不過對於公職體制而言,穩定可控,其實比起能力強更重要,這些人與政權共存亡,不懂跑或不敢跑或沒能力跑,不敢違抗不懂違抗或不會違抗,死忠或者懦弱,這些都是優點。
這些跑不了的人,不會離開崗位,也不會離開本國的人。先不講他的無能會令人多難受,可是對於回復與穩定本地經濟體系來說,這種人卻是有用的。因為他們會依著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以個人的身份,做一些政府需要的宏觀經濟行為。
原因是在公職體系下,他們選擇了一個有上限也有下限的人生,他們既不能做生意也不懂做生意,一般來說不能兼職,也不是人人都有受賄的資格。所以大部份公職人員,而升官的機會是有限的,畢竟科層體制必然是金字塔,像國軍到處都是將官已經是非常破格了。他們是沒有辦法賺取薪金以上的財富的,努力工作也不會令他們賺更多錢。
這些都會導致一件事:那就是公職人員通常很需要合法的投資機會,因為這是他們人生唯一向上突破的空間。因此政府可以用政策導向他們的投資流向,成為政府能主導的一個金流。比方說,當政府需要貸款時,就會給予公務員優惠存款利率,這樣公務員們因為沒甚麼好的投資標的,就很樂意的把錢投來收這種利息。
然後公職人員能夠投資的東西,主要就是房地產,成為公職人員就能得到良好的信用去銀行槓桿貸款買房,比起甚麼科技之類難以理解的東西,能夠住進去及放租以及給小孩用的房子,也是他們非常能理解的價值。所以公職人員往往將自己對財富的欲望,往往都會變成買房子的動力,公職人員比起任何其他人,都更樂意的用盡自己的貸款能力買房子。
所以公職人員的錢,是比較容易在政府主導內內部循環,而不是流出市場,這正是政府需要的。
這種行為對於銀行來說,就是有了穩定的貸款客源;對於國家來說,就是支撐起資產價格市場,使國家的信貸能力,流動量得以增長。他們的錢就這樣以一個健康穩固的方式流回社會,振興整個經濟。這樣從土改中被破壞的資產價值信用,也得以回復,就因為這些房地產永遠會有公職人員接盤,而形成穩定上升的市場。這是他們唯一懂的投資,所以這個投資一定要賺錢,這恰是政府比較能保證的,政府的政策最能影響的,往往也是本地的房地產。
可說,房價能夠抬起來,這些人雖然不是全部但絕對一個重要的力量;倒過來說,也是房價抬起來,才造就了這些人額外的財富。所以他們是一種共生的關係。而這種共生關係之所以能建立,就是一個國家政府穩定統治了幾十年的結果,所以他的利益實際上來自長期政治與法律穩定建立的信心。
這發展幾十年後,兩三代公職人員基本上都同時是小地主甚至大地主,往往手上有大量的本地房地產,因為他們自己的財富就是靠地產,所以他們通常也是把這個方式複製給下一代,也要他們做公職,很早就借下房貸,近親繁殖形成公職世家。當這些人過度集中自己的資產在本地房地產時,那一動房價,就代表向多少世代公職的公職家族宣戰。甚至別說打房,如果你未來買房子不賺錢,對於他們來說也會覺得這樣你不是封死我所有發財的途徑領一輩子的死薪水嗎?所以房子是一定要漲價的,而且一定要比利率高。
事情發展到這地步,你的政治基本上也不用混下去了。
所以與其說是為了炒房那一丁點的利益,政客官僚們都抬房價,不如說比起這丁點利益,不如說直接衝撞這個「公職房價利益共同體」這件事,對於任何從政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凶險的。除非你是外國軍政府這種極度強勢的武力征服者,否則你很難有這種力量去壓倒官僚體制的力量。
施 泰然:
年金改革影響到很多退休公職人員的房貸規劃。造成他們對民進黨極大的怨恨。國民黨最近也在計劃要取消年改。台灣的年金改革是否真能成功還不能下定論。
Cheng Lap:
那就是因為他們的房貸通常就是借到最盡,這也是為何公職人員特別會撐起房市的原因。
Cheng Lap:
年改影響的還是部份,房價會影響所有公職人員。
Tong Leo:
這個論述很亞洲,想問英美奧加等西方社會是否同一樣?
Cheng Lap:
英美奧加去到下一個地步:就是在泡沫多次爆破後,大家開始不信,日本也是這樣。畢竟英美奧加都沒有土改過。而日本則過去是主權國家,本身已有較長久的信用歷史。
Shuo:
所以房版上才都在說打不贏就加入
Cheng Lap:
其實打不贏的是美國的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