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對中國徵收關稅下調至30%,但中國商人依然出奇招避稅,除了透過貨值「報細數」外,更有出口商在美國註冊的空殼公司,收貨後立即「執笠」規避關稅。這種「輪迴式詐騙模式」已引起美國當局關注。
「包稅送貨」吸引美企 實為報細數
根據美國《CNBC》報道,部分中國出口商透過報關公司或貨運代理,以「含稅送貨(delivered duty paid, DDP)」名義向美國買家提供優惠方案,聲稱賣方會承擔所有關稅成本,但實際是「報細數」低報貨值、誤報商品種類等方式,令應繳關稅大幅下降。
更有中國出口商更在美國成立空殼公司作為「進口人」,當美國海關追討稅款時,這些公司拒絕繳交,任由政府部門沒收擔保金,然後立即「執笠」結業逃避繳稅,然後再註冊新公司,繼續如法炮製,具體手法如下:
空殼公司運作流程
註冊空殼公司:中國出口商或其合作的報關代理,在美國註冊一間有限責任公司(LLC)作為進口商,註冊人可使用虛構地址、郵箱、或代辦身份,成本僅數百美元。
申請報關保證金(Customs Bond):根據美國海關規定,進口人需向保險公司購買報關保證金,通常以50,000美元起跳,用來扣取未繳關稅。
報關時低報或錯報:這些空殼公司在提交報關資料時,會故意低報貨物價值、誤報商品類別,令美方海關系統計算出的應繳稅額大幅降低。
進口後「走數」:當海關發現關稅被低報而追討差額時,這些公司往往不回應、不繳款,讓保證金自動被沒收。
「執笠」及再註冊新公司:這些空殼公司一般不會申請破產,也不會留聯絡方式。他們會直接關閉公司,電話、郵箱、網站全數停用,然後再用相同模式於新身份下註冊另一間新公司,繼續接收貨物,形成一個「輪迴式詐騙模式」。
美國企業或面臨法律風險
由於美國海關僅抽查部分貨櫃,這類逃稅方式難以即時發現。美國媒體引述當地律師David Forgue指出:「這些公司根本不打算長期經營,他們只是用來收一批貨後關門大吉。」
根據業界內士透露,不少中國出口商甚至會提供「一條龍服務」,協助客戶代為註冊公司、報關、買保證金、低報貨品價值,運作門檻極低。
不少美國企業為求壓低成本,樂於接受這類「稅前價」交易,但專家警告,無論是否知情,若被發現牽涉報關欺詐行為,仍可能違反《虛假申報法》(False Claims Act)及其他聯邦法律,甚至被追討補稅或面臨刑責。
關稅漏洞嚴重 美國加強執法
面對龐大進口量,美國海關目前只得抽查部分貨櫃,導致不少逃稅行為未能即時察覺,有專家估計,2023年因各種逃避關稅行為,美國損失金額高達1,300億美元。
司法部近日亦發出指引,將打擊關稅逃避列為首要執法目標之一,未來或將有更多案件被調查及起訴。
價格扭曲 老實商人受壓
除了政府稅收受損,守法商戶亦面臨壓力。有美國進口商直言,公司正面臨高達55%的進口關稅,但若競爭對手能透過非法方式逃稅,就會大幅壓低售價,導致守法企業喪失利潤與市場空間,形成不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