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於2024年5月最新發表的《Financial Lives》全國調查報告顯示,英國人整體財務壓力並無顯著改善,甚至在某些年齡群體與家庭結構中,情況正不斷惡化。當中有約10%英國成年人毫無任何儲蓄,另有21%儲蓄少於1,000英鎊,折合港幣不足一萬。此情況對正處於融入階段、工作不穩或靠儲蓄生活的移英港人來說,無疑是一個財務警號。
FCA此次訪問了接近18,000名成年受訪者,推算全英國有約1,300萬人被歸類為「財務韌性低」(low financial resilience),即容易因突發支出或收入中斷而陷入財困,例如無法如期繳交賬單、信用評分下跌,甚至可能被迫舉債渡日。
調查亦揭示一項令人震驚的新趨勢:近1,100萬人曾使用「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簡稱BNPL)服務借貸,比三年前暴增近200萬人。這類付款模式由Klarna、Clearpay等科技金融公司推廣,強調「免息分期」,吸引大量年輕消費者及單親家庭。報告指出,使用BNPL的消費者中,有40%為單親家庭,而25至34歲女性佔了35%。這些群體正好與不少新移英港人高度重疊——年輕、有家庭負擔、仍未建立穩定收入,或未能獲得足夠信貸評分,唯有依賴BNPL「延後還錢」度日。
報告亦首次詳盡列出英國無抵押貸款的普及情況,近一半英國成年人持有無抵押債務,如信用卡、私人貸款、透支等,平均債務高達6,300英鎊。其中,18至34歲年齡層的中位數債務更達12,500英鎊,雖扣除學生貸款後降至1,300鎊,但仍顯示出「入不敷支」的結構性問題。
對近年透過BNO計劃移居英國的香港人而言,這份報告所揭示的現實值得深思。在移英初期,不少人靠港元儲蓄應付生活,或以投資、短工、開Uber等方式維持現金流,但若未能儘快建立穩定收入、適應英國信貸體系或掌握基本財務規劃技巧,隨時間推移,面對英國高通脹、高生活成本與信用制度壓力,極有可能墮入報告中提及的「低財務韌性族群」陷阱。
更值得關注的是,英國現時的社會安全網對非本地出生人士而言並非萬能。雖然NHS提供免費醫療,但房屋津貼、低收入補貼、貸款援助等福利往往須經長期居留、工時要求、資產審查等層層門檻,並非移英港人都能順利申請。
當地生活壓力日增,面對高通脹與高債務水平,英國政府勢必加強監管BNPL市場,限制無限循環債務。而港人若未能調整心態,由「高現金流」香港模式轉為「重信貸評級」的英式理財方式,長遠或會陷入財困甚至被迫返回原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