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學界已發現與體重及新陳代謝調控密切相關的基因非常多,這些基因共同構成了一個極為複雜的網絡,影響著一個人是偏向瘦還是偏向胖。根據現有研究與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的成果,以下列出一些在調控瘦體質(或較低BMI)中較為關注的代表性基因和相關調控因子:
| 基因或位點 | 主要功能/說明 | 與體重調控的關係 |
|---------------|-------------------------------------------------------------------------------------------------------------------------|--------------------------------------------------------------------|
| **FTO** | 參與食慾調控和能量代謝。儘管部分變異與肥胖風險增加有關,但也有研究發現不同等位基因與較低BMI聯繫。 | 一些變異傾向於降低食慾或增加能量消耗,有助於維持瘦體質。
|
| **MC4R** | 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控制飽足感和能量平衡的核心受體。 | 功能增強的變異可能促使食慾減弱,從而不易發生體重增加。
|
| **LEP / LEPR**| 編碼瘦素及其受體,負責向大腦傳遞飽足信號,調控食物攝入和能量消耗。 | 某些變異可使瘦素信號更為敏感,有助於及時產生飽足感,降低進食量。
|
| **ALK** | 近年來有研究聚焦於它與體重調控的關聯,發現其表達水平或功能變化可能與瘦體質有關。 | 減低ALK表達或改變其功能可能有助於使個體不容易增重。
|
| **POMC** | 前體蛋白質,可轉化為多種對食慾和能量代謝有影響的神經肽。 | 其突變會影響神經通路,進而改變食慾調控;部分情況下有助於維持低體重。
|
| **SIM1** | 在下視丘中參與能量平衡設定和代謝調控的重要基因。 | 變異可能導致整體能量平衡調控發生變化,影響體重的設定點。
|
| **BDNF** | 神經生長因子,參與神經迴路發育及能量平衡,與中樞食慾調控密切相關。 | 有研究顯示BDNF的某些表現型與較低的體重有關,可能影響飢餓與飽足感。
|
| **其他GWAS發現的位點** | 大規模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經識別出數百個與BMI相關的位點,如 **TMEM18**、**SH2B1**、**SEC16B**、**NEGR1** 等。 | 這些位點單獨作用的效應通常較小,但累積起來會對體重產生明顯影響,其中部分位點傾向於保障較低的BMI。 |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
**多基因效應**:GWAS已顯示,有超過700個遺傳位點與BMI變異相關,而這些位點中許多在功能上是互相疊加的。單一等位基因無法決定一個人的體重表型,而是眾多基因的總和效應在體內起作用。
**研究仍在進展中**:隨著技術進步和樣本量增大,未來我們可能會發現更多影響瘦體質的基因及其交互作用。目前的列表僅為代表性案例,並非一個絕對完整的「瘦人基因」全盤清單。
如果你對遺傳與體重調控的具體機制、基因與生活方式互動的最新研究,或如何利用這些知識進行個人健康管理感興趣,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這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