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hechasernews.co.uk/來論|解構英國移民白皮書背後對bno的訊號/
其實呢啲「評論員」憑咩講嘢講到咁高高在上?
點解「貢獻」咗社區唔可以講「貢獻論」?
想知呢位評論員有冇讀過U,寫篇咁好嘅文:
「另一方面,港人不應僅依靠個體「貢獻論」來維護自身權益。雖然社區中確實有眾多港人積極投入教育、創業、醫療與志願服務,但每一個人的貢獻方式與層面各不相同,若政策以「貢獻值」作為標準,將無可避免地造成不公平。更理想的方向應是集體地、有系統地向社會展示港人如何參與英國地方社區、文化融入與民主參與,強調港人群體在英國社會中所具備的正面影響與文化兼容性。例如鼓勵港人積極登記選民、參加地方議會選舉、舉辦社區文化活動、參與志願服務,甚至在地方層級上與主流社群建立協作平台,都是在制度上建立正當性的具體方式。
最終,港人在這場移民政策轉型下所面對的並非僅是制度的不確定性,更是一場「敘事地位」(narrative status)的重建之戰。如果港人持續以受害者、被庇護者的姿態存在於公眾敘事中,其政策地位自然難以穩定;唯有主動建構「我是英國人之一份子」的論述、以行動嵌入英國的文化與制度,方能在政策語言與社會觀感層面取得持久的正當性與支持。
BNO政策的穩定性並非來自任何一屆政府的善意,而是來自港人自己主動塑造的制度認同與公共論述。在距離下次英國大選尚有一段時間的當下,正是港人社群發聲與組織影響的關鍵時機。此時不行動,待政策真正轉彎時,已為時過晚。港人若真心希望在英國立足,未來應以政策語言為武器、制度倡議為策略、文化融入為基礎,才有可能將自身從「移民統計數字」轉化為「國民身分敘事」的主體。這才是回應白皮書的最佳方式。」